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蒙古王公的年班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这项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参酌古制而制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对蒙政策“宽严互济”、“恩威并施”的特点。蒙古王公的年班对稳定边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以漠南蒙古为主的蒙古各部被置于清朝的控驭之下,成为清朝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力量。满蒙关系史也是清史、满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清朝肇建初期清太祖、太宗对漠南蒙古的治理和清政府对蒙古的封禁政策方面,或是蒙地开垦及“移民实边”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而对清朝治理东蒙古这一特定区域的统治政策作宏观、整体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及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联姻、盟旗制度、“画地而牧”与封禁蒙地、宗教控制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前,保持蒙古社会的封禁状态,是清政府治理蒙古的基本政策。禁止开垦蒙地。限制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禁止开垦牧地,是保持以游牧为基础的蒙古封建领主制所不可缺少的政策。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这一政策,虽然是从巩固其自身的封建专制统治利益出发而制定的。但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势,在客观上却都起到了巩固国家边防和稳定蒙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前长达二百余年的时期里,蒙古封建主及其武装力量,遵从清胡统治者的约束、调遣,成为清王朝北部边疆不设防的“以蒙古为屏藩”的可靠的同盟军和保证清朝大统一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治者们始终都非常重视对蒙古族等制驭统治政策的经营。他们在认真研究总结历代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经略制驭政策得失的基础上,早在后金政权初创之际,就十分注意按照蒙古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等特点,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蒙政策。其后在实施中经过不断充实、调整、完善,使其成为清朝统治蒙古的主要法规,在有清一代延续近三百年贯彻始终。清朝统治者经历了一百余年时间,才逐渐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大业。为此,他们对蒙古实行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永远不能成为威胁清朝统治地位的北部边患势力,又要通过怀柔笼络蒙古封建主,令其有效地控制蒙古的铁骑劲旅,使其成为清朝统治中国各族人民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进而使蒙古成为清朝帝国北部疆域“不设边防以蒙古为屏藩”的忠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蒙古封建王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辛亥革命前夕蒙古社会形势1901—1911年,清朝政府在统治中国的最后十年间,已处于岌岌不可终日的危机中.在外患日迫,国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化的形势下,在清廷朝野上下,大造起要求拯救北部边疆危机的所谓“恤蒙实边”,”筹蒙殖民”等舆论.清朝政府迫于形势与舆论的压力,为挽救其命运,于1901年开始在全国各行省倡行“变法图强”、“立宪新政”之后,次年,宣布取消曾维护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对蒙古“封禁”政策,号召开放蒙古地区,大力推行“移民实边”的新政策.  相似文献   

6.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5,18(6):83-86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对巩固满蒙联盟、稳定边疆、促进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阔蒙古王公的眼界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加速了蒙古王公的腐化、加重旗内属民的负担和经济困难等。  相似文献   

7.
玄烨吸取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思想,为维护、巩固满清少数民族政权,提出“以教化为先”、“尚德缓刑”的治国指导思想。对官吏、百姓包括满清贵族实行教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孝”、“梯”观念和“度制”。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和睦,树立符合统治需要的尊卑等级观念。玄烨为使臣民接受教化,提出“阜民”、“安民”思想并付诸实施,为教化提供物质保障。在注重教化的同时,玄烨也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出“宜用威者慑之以威,宜用恩者慑之以恩”的统治方法,用法律手段尤其刑罚制裁不接受教化的人,以强制力保证教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蒙古国对外经贸战略及中蒙经贸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是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外贸、外资和外援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国在实行多支点的对外政策的同时,建立了多元化的对外经贸格局,并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中国已连续多年是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进一步扩大中蒙经贸合作是一项对双方各自发展都非常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土族族源研究中围绕“吐”与“土”而论证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 ,从 9个方面阐述了土族 (蒙古尔、察罕蒙古 )族源为蒙古而绝非吐谷浑。  相似文献   

10.
自清初至光绪晚期全面放垦蒙地前,在内蒙古地区,清政府总体上推行了禁垦蒙地政策。从原因上看,笔者认为,禁垦蒙地体现了清政府防止蒙汉结合、保持内蒙古地区相对独立性、巩固满蒙联盟的意图;体现了清政府保护蒙古牧场、巩固满蒙联盟经济基础的意图;体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因俗而治、维护既有统治秩序的意图。从实际效果来看,禁垦蒙地维护和稳定了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实现了清政府禁垦蒙地的意图,客观上也保护了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丁晓杰 《阴山学刊》2007,20(1):68-72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将其侵略矛头又指向华北和西部内蒙古。先以支持“蒙古独立”为诱饵,笼络当时提倡蒙古高度自治的德王,终将其拉入自己怀抱。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西部内蒙古,为了更加有效地统治这一新占领区,由煽动“蒙古独立”开始转向提倡“民族协和”。政策转变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稳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其次是防止已实行“自治”的伪满洲国“兴安蒙古”出现离心倾向;第三是优先考虑维护与汪精卫伪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大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概称其为“地主武装”并不妥当。汉人世侯起家时的动机大多是避兵自保或抗击蒙古入侵 ,并曾接受过金朝的招抚。汉人世侯由附金转向降蒙的原因主要是慑于蒙古军屠戮生灵的残暴 ,为保全身家和乡曲性命 ,同时与蒙古的招降政策以及当时蒙金的战争形势也有关系。汉人世侯碑传中频频出现的“盗贼”字眼 ,多是敌对集团之间的相互指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方龄贵先生的专著《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在解说蒙古语方面,提出了三点质疑。方文认为蒙古语词词尾—n音“可有可无”,作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对此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方文认为蒙古语词中—a和—o、—a和—ai存在互通,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指出这种看法属于“以汉释蒙”;方文认为“帖各”(野羊)一词,系蒙古语借自突厥语,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4.
绥蒙抗战的战略意义及其对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促进罗宏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过去了五十个春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蒙①抗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直接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政策"②而载入史册。绥蒙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抗战...  相似文献   

15.
清朝入关之前 ,清太宗皇太极为与明朝、蒙古角逐 ,依靠满洲贵族之“八家”与八旗 ,对汉族、蒙古族之入金 (清 )者 ,实行“恩养”政策 ,为争取异族上层的合作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虽然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无法化解的矛盾 ,但对清朝成功开国之贡献 ,仍是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中后期 ,蒙古鞑靼部征服了瓦剌各部强大起来 ,这对于边防空虚、军备废弛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新的威胁。明朝廷针对鞑靼部的频繁侵扰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诸如增兵实边、围城筑墙的积极防御和剿抚并举的灵活策略。然而 ,明朝在实施这些对蒙政策的过程中 ,历经坎坷。从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到隆庆初年的“俺答封贡”,直至万历时期数十年明蒙封贡互市的形成 ,无一不反映出明朝廷从失误、调整、再调整直至顺应时势 ,制定出了符合明蒙双方利益的可行性政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清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近來中国科学院歷史研究所与中央民族学院准备以蒙古史为研究重点。去年十一月,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委员会发起“蒙、中、苏三國历史学者合作編寫三卷本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的会議”向我們提出兩个任务之一是中國历史学者和蒙古考古学者密切配合以中国史藉的記载,帮助解决蒙古考古学發现的问题。屠寄的“蒙兀兒史记”一書,无疑的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稽考明初修撰元史,潦草无剪裁,在正史中最为荒穢,清代学者发愤勘治,计有邵远平、钱大昕、汪輝祖、張穆、李文田、洪鈞、魏源、柯劭忞等辈。其间邵远平的“元史类編”僅就原書重編一过,新增资料甚少,钱大昕的“元史考異”于新史正文只成氏族表、經籍志兩篇,汪輝祖的“元史本証”  相似文献   

19.
早在唐代,来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时称“景教”),就同我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一起,在突厥属蒙古各部落中同时传播。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统治阶级采取宗教平等的政策,使基督教同萨满教以及后期的喇嘛教等少数有影响的教派,又成为支配蒙古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宗教势力。然而,这样一个传蒙数百年的西方教派,并未象其它东方教派一样,能够长期植根于蒙古民族之中。元朝灭亡之后,竟出人意料的突然消逝,在蒙古民族史上留下一桩长久未决的历史疑案。基督教在早期蒙古民族中的传播与消失,固然有其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由“塞北”徙至“西海”即青海湖周围地区的蒙古部落甚多。本文认为,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一迁徙加强了蒙、藏、汉之间的联系,它为我国此后的更加统一,增添了内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