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皇嗣制度建立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因受到汉族“立嫡立长”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诸大妃之子中予立储君。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继承并维持了这一立嗣传统,拥贪王宫之子”福临为君。福临继统,并非是诸王“窥视神器”的一种“折衷方案”,而是由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皇嗣制度和福临继统前所处的肯定地位所决定的。皇位继承问题的及时和妥善解决,使满族贵族集团度过了政权危机.为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在所有的中国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大多数皇帝的父亲也是皇帝;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朝的睿宗皇帝和中宗皇帝兄弟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父亲是皇帝(高宗李治),母亲也是皇帝(武则天),一个哥哥是皇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皇帝史”持续两干多年,总共约四百多个皇帝。论其长久性和完整性,在世界各国中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好处是统一的局面多于分裂,纵是分裂后仍可复归统一,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也。但肯定也有许多“副作用”,其副作用之一就是:长期在许多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为一个定式——必须有皇帝心里才踏实,最好是有个皇帝管着,当然,最好是由“好皇帝”管着。  相似文献   

4.
孝庄文皇后是杰出的蒙古族女性,她对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一生辅佐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三帝主政,成为奠基清朝的一代国母,是一位有谋略、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她教子有方,也是成功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5.
皇帝制度之下,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此权力通常也称作"皇权".在唐朝的制度中,法律的制定之外,日常皇权是通过"王言"来实现的,"王言"就是皇权的日常表达式.那么,作为皇帝本人与皇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龙朔二年的两件诏书,这里展示皇帝意志遭遇挫折的过程,试图揭示皇帝制度的另一个面向.这对于认识皇帝制度的丰富性,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4,(14):42-4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也有皇帝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的,在这些皇帝中,道光帝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不仅把节俭看成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释戒嗔 《可乐》2011,(3):59-59
皇帝用膳完毕,闲着无事,躺在床上休息。可能是月光太亮,也可能是皇室御狗打架的声音太大,他一时之间没法入睡。皇帝想,在我身边,到底有多少人是忠诚可靠的呢?他决定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自1954年《春柳堂诗稿》发现以来,关于《春柳堂诗稿》究竟是不是乾隆时期作品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主张《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时期作品的王牌证据,就是把诗稿自序中出现的"我皇上"一词是解释为专指当朝皇帝。笔者2015年刊文《"我皇上"一词用于称谓前朝皇帝事例举隅》,列举8个使用事例,证明"我皇上"一词也可以用于指称前朝皇帝和历代皇帝。之后,张志先生撰文《"我皇上"称谓前朝皇帝八个例证的考证讹误》,对拙文提出全面质疑。针对张志先生所提出的质疑,笔者逐一进行了具体说明和进一步补证。事实证明:"我皇上"除指当朝皇帝外,确实可以用来称谓前朝皇帝和历朝皇帝。仅靠"我皇上"一词来证明《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朝作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古罗马从共和制转变为帝制后,皇帝成为帝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早期的皇帝不同于共和时期的执政官,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因而皇帝出资举办宴会的行为也具有了更深层的含义。皇帝们在吃喝享乐的同时,以宴会为平台调和社会关系、维护巩固统治。古罗马皇帝们用举办宴会这一柔性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政治权力上,官员的任免权及赏罚权受到士大夫们的限制和阻挠;在财权方面,为防止皇帝挥霍,财权归户部和三司,皇帝无权掌握国家财产,皇帝的私人内藏库也要置于朝廷的监察之下;在军权上,皇帝的军事决策并非一人独裁,要经过与士大夫商议后方可施行,有时皇帝的军事决策甚至被否决;在生活事务方面,皇帝后宫私生活也要受到大臣的限制,皇子及皇后废立都需经过士大夫讨论通过,此外宗族事务也受到士大夫的严格监管。宋代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但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无法动摇至高无上的皇权。  相似文献   

11.
明武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种宗教都十分喜爱,尤其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情有独钟。但《中国纪行》中记载的那位钟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明代皇帝并不是明武宗,很可能是弘治皇帝。至于明武宗喜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不过是其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他不可能是一个伊斯兰教徒,也不可能是一个藏传佛教信徒,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当做儒教替代物的"叛逆"皇帝。  相似文献   

12.
王吴军 《社区》2013,(29):42-42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小太子顽皮好事,一日竟然坐到了老皇帝的龙椅上去玩耍嬉戏,被一位太监发现了。这还了得,这可是犯了僭越之罪:龙椅是皇帝的御用器具,旁人不得滥用。于是赶紧领着小太子去向老皇帝请罪,没想到老皇帝宽宏大量:"小孩子年少无知,不知者不为罪,罢了,罢了。"至此,太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位老皇帝的"不知者不为罪"也并非其专利,我们平常也经常说类似的话,特别是在一些礼仪性场合中,年少的行为不太合礼时,年老的一般都会以"不知者不为罪"而宽恕原谅。在这里,"不知者不为罪"就是在不知道情况的前提下做出了不合乎情理的行为可以不怪罪的意思,是挺合人心的。不知道的下一步似乎是当然不怪罪,要不就太苛刻了。  相似文献   

14.
汉代典籍与新出土文献,多见有"宦皇帝"、"官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的记载."宦皇帝"与"官皇帝"的意思一致."宦皇帝"是封建政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宦者,有士人,也有官吏."宦皇帝而知名者"则拥有比一般"宦皇帝者"或内、外朝官员更大的特权."宦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与皇权或封建王朝内、外朝的关系,涉及到汉初上下、尊卑等礼仪与政治秩序的建立问题.贾谊<新书>提出的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诸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语主题".他们不断从儒家等经典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或叙经典,或明政术",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基本主题.这就使汉初诸子文学在撰写与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母题共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朝的皇位更替有着明显的规律,即由藩王或异姓登位的皇帝,其皇位都比较稳固,而由太子登位的皇帝,其皇位多不稳固,而且这两类皇帝大致是交替登位。这种现象与宗王出镇制密切相关。宗王出镇制对门阀势力的兴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门阀士族因为在方镇由府主下降为僚佐,其政治地位也随之降低,而地方势力及寒人则能随着出镇宗王的上台而得势。  相似文献   

16.
中古德意志皇帝并不总是德意志城市利益的担保人,城市也不是皇帝忠实的拥护者;皇帝和诸侯一样,对城市的态度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曾对城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皇权和诸侯对城市的侵害:一是在武力上威胁和摧残城市;二是把城市排斥在帝国议会之外;三是打压和抑制城市同盟的发展;四是对城市的财富进行某种程度的掠夺。  相似文献   

17.
明代职官奏请取问制度,是将职官犯罪情况奏报皇帝,由皇帝决定是否问罪。除了《大明律》“职官有犯”与“军官有犯”所规定的奏请取问之外,在各种典章制度中也有相关的规定。皇帝对奏请问罪的职官采取取问、不取问及便宜处置,既有制度上的依据,也有人为的因素,更有政治的需要,存在许多变数。职官奏请取问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既反映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君权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反映出官僚政治的特征,其中蕴涵的政治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郎官制度是西汉的一项重要制度.郎官作为皇帝的宿卫和谋议之臣,对皇帝和中央政府有重大的影响,其既能升迁中央官吏,又能外调地方令守,是西汉政治达到上下通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西汉政府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古傲狂生 《中华魂》2013,(24):49-49
完颜亮,是一个别样的帝王。他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是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完颜宗侯的次子,完颜宗弼也就是《说岳》里大名鼎鼎的金兀术的侄子。完颜亮身为金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皇帝谥号,  相似文献   

20.
皇帝视学是指皇帝到最高学府进行的视察活动。明代皇帝视学仪包括皇帝到孔庙行释奠礼、幸彝伦堂、讲官讲经、皇帝宣谕、幸学隆施等内容。从明代历位皇帝的视学记录及其视学内容中可以看出明代皇帝视学目的是为了崇儒重道和加强对国子监的控制及经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