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16-123
翁方纲是清代重要的杜诗学家,又是乾嘉年间"四大书家"之一。他深谙诗歌和书法艺术的相通之理,在书学视域下观照杜甫诗歌,首次大量借鉴书学术语批评杜诗:以自然天成、质厚古朴论杜诗的艺术风格;以向背、虚实等论杜诗的章法结构;以圆笔、勒笔、提空之笔等论杜诗的艺术技巧。这种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于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乾嘉年间杜诗学与书学交融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生前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名声并不大,中唐以后名声渐高,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或赞为"诗史",或誉为"集大成",这就是杜诗的圣化;与此同时,有一些学者和文人对杜诗开始有了一些批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通过选诗和评诗对杜诗加以剖析,刀刀见血,堂堂屹立的被圣化的杜诗似乎呈摇摇欲坠之态,给人们看杜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招致许多非议;遗憾的是,王夫之评杜的影响仍被低估.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的诗学理论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品评上。与众多评论不同 ,钱谦益认为 ,杜甫诗学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杜诗忠君论的反拨 ,认为杜甫基本上以讥君、讽君为主 ,而不是忠君为主 ;其二是指出杜诗有三大审美特征 ,即铺陈排比、飞腾绮丽、危言直道与婉而多讽 ;其三是提出了对杜诗《秋兴》结构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事诗》是唐末出现的一部普通笔记小说集,是诗人轶事资料的汇编,因其中最早出现杜甫"诗史"说而引人注目。孟启所谓"诗史",是指杜诗对个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及叙事性、纪实性,此观念之产生实与中唐政治革新运动背景下《春秋》学的勃兴,史学大盛以及文、史互动等思想与学术活动存在密切关联。中唐元、白尽管没有使用"史"这一概念,但是,他们挖掘并肯定的杜诗之呈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社会政治现实,无疑也属于"史"的范畴。元、白的政治立场虽与孟启不同,指向现实叙事却是一致的,显然元、白与孟启实基于共同之政治与文化背景。宋人《新唐书·杜甫传》以"时事"诠释《本事诗》"诗史"概念,嫁接了元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从此,"诗史"除了保留叙事性、纪实性这一基本内涵外,还具有伦理思想甚至政治之内涵,由叙个人之事转为叙时代之史,与特定的诗歌运动和诗歌类型"新题乐府"发生关联,并指向"三吏""三别"这类诗歌,恢复了古老的思想与诗学传统,这也奠定了此后乃至今天有关"诗史"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杜甫有多篇诗作直接描写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这些诗篇虽然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将其以适当的方式缀合起来,则可以构成郭子仪诗歌组,或简称诗组。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有传记文学的性质,并可与正史之记载相互补充。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与诗经《小雅·六月》具有较强的对应性。这种文本间的契合绝非偶然,它说明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所开创的中国诗学传统。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体诠释了六义中的赋之本质特征:纪事传人。由杜诗的传记文学性质而上溯六义中的赋,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六义的本体论认识。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受杜甫的影响很深,诗坛大家无不受其沾溉。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钟爱杜诗,杜诗对其影响显见。探究杨万里与杜甫及杜诗之关系,对研究“诚斋体”独特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讨论杨万里对杜诗的喜好程度以及杜甫诗风对杨万里创新求变,形成具鲜明特色的“诚斋体”的启示意义。杜甫晚年的草堂、夔州的写景咏物的诗歌,是杨万里走出江西,走进活泼自然的学习范本;杜诗跌宕曲折的精巧构思和含蓄蕴藉的深远意味对“诚斋体”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陈勇 《船山学刊》2017,(2):36-44
上世纪以来,王夫之诗学的研究不断趋于广泛和深入,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其诗学著述疏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不了解其流传和存佚的情况,以致在谈到后世影响时陷入了想当然的境地;在利用其诗论文本时,只注重"论"而忽视"选"和"评",无法避免"割裂"式的研究;用普遍性的概念强制阐释其诗学的范畴,忽视了其历史语境;在评价王夫之诗学的历史价值时,缺乏切中肯綮的批评。上述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皆在于研究者缺乏"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以来,王夫之诗学的研究不断趋于广泛和深入,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其诗学著述疏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不了解其流传和存佚的情况,以致在谈到后世影响时陷入了想当然的境地;在利用其诗论文本时,只注重"论"而忽视"选"和"评",无法避免"割裂"式的研究;用普遍性的概念强制阐释其诗学的范畴,忽视了其历史语境;在评价王夫之诗学的历史价值时,缺乏切中肯綮的批评。上述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皆在于研究者缺乏"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赋比兴"及"兴观群怨"之"兴"引导王夫之诗歌美学走向以情为主的诗歌本体论的话,那么他提倡的"兴会"说则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维方式推进了一大步.王夫之把"兴会"上升为审美活动的源发性范畴,这一方面表现出明清时期中国诗歌美学的成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兴会"说自身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王夫之对"兴会"审美感兴的重视使得这个古老范畴最终与哲学思维建立起疏通的纽带,使其与"以兴起情"说为主的"赋比兴"诗论和"兴观群怨"的"四情"诗论联结在一起.古典诗歌美学的历史演进和逻辑进程在王夫之身上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杜诗研究史上 ,王夫之是位重要的批评家。王夫之继杨慎之后又一次批驳杜诗“诗史”说 ,并且对杜甫人格器量提出质疑 :“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 ,往往取惊俗目 ,如‘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装名理为腔彀 ;如‘致君尧舜上 ,力使风俗淳’ ,摆忠孝为局面 :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或加以不虞之誉 ,则紫之夺朱 ,其来久矣。”(《唐诗评选》卷二杜甫《漫成》评语 )在《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有针对杜诗而发的诸多不同流俗之论。但王夫之并没有怀疑杜诗的成就和地位 ,更不是杜诗否定论者。这从《唐诗评选》中可以…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诗歌评选成书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船山学刊》2010,(3):29-31
研究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其诗歌评选是不可或缺的文本。某些研究者在利用这些文本时,往往缺乏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以致对王夫之诗学观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7,(2)
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是稀见的杜诗学文献,蕴含丰富的诗学理论。杜注论方面,反思"千家注杜"所存在的过度阐释与注释讹误,认为"诗有待注而豁然者,有不须注而渊然、一落注而反索然者"。编年论方面,肯定编年乃"知人论世之要诀",又认为编年"不可泥信者亦多"。渊源论方面,切论杜诗"导源风雅"、"兼收博采",又详析杜甫诗论俱本《文赋》的诗学渊源。创作论方面,强调作诗以"学"始,以"悟"终,认为"选诗与看诗异,看诗与作诗异"。鉴赏论方面,视诗歌为"灵物"、"高物"、"深物",强调"惟癖则所研入深,所领略独"。这些理论真实再现了杜诗经典化、理论化进程的原始面貌,也凸显了清代学者杜诗批阅的实践感悟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总的说来,对李白研究远不及杜甫研究兴盛。无论是诗歌的笺注、年谱的编撰还是诗句的评点、诗艺的探讨,都表现出研李者少,习杜者众的态势。唐以后,杜诗研究不断发展,金人元好问正式提出“杜诗学”这—概念,标志着杜诗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杜诗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廖仲安、张忠纲、许总等先生都曾在这块园地中辛勤耕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胡可先先生新近问世的《杜甫诗学引论》(下简称《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一书,在前人…  相似文献   

16.
"正变"论格调论是最为核心的理论命题,它决定着一个作家品第的高下优劣.杜诗"正变"一直是明清格调论关注的焦点,明代格调论从伸"正"诎"变"的视角出发,将杜甫置于"大家"之尴尬地位;清代格调论则从杜甫人格与诗格的多维标举中,圆满地解决了杜诗"正"与"变"的问题.杜诗"正变"具有重要的诗学要义,它体现了明清格调论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了明清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演变和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12-120
"大家"说是明代诗学的重要命题,而该命题始终是在杜诗学语境下,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即杜甫是否为唐诗第一人;杜诗中的瑕疵是否影响到他的"大家"地位;作为"大家"的杜甫与"正宗"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的展开,主要突出了杜甫在各体诗中的成就、地位,其与盛唐诸家的比较及杜诗价值的论定,明代格调论诗学也在这过程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层次。明代"大家"说理论,除了"集大成"命题来自宋代,明人对它作了深细地开掘,还关涉到诗人才性、精神修养、生活面、艺术训练、文学传统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文学群体,"中州三大家"洞悉各派诗学弊端,重构诗学传统:主张诗歌底蕴深广,内容充实而富于高度;推崇承袭杜甫衣钵的李、何醇厚雄浑之诗风,而客观批判其摹拟之陋习,追崇盛大的诗歌气势以及高亢而雄浑的诗歌风貌;主张诗歌要指向生活现实,关注现实,立德立言才能经久不衰。这些诗学主张对于纠正明代偏颇的诗学诗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杜诗的魅力不仅取决于广阔的题材、丰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取决于他所取得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与风格而言,杜甫与李白一样,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后世难以企及的诗歌美学风格。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虽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成为杜诗风格特色的不易之论。本文试图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杜诗这一风格特色作一番具体的描述,以期得到一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