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李浩(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国光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以笃实沉静的努力,向学术界奉献出《中国文化原点新探——以〈三礼〉的祝为中心的研究》、《离骚论稿》、《挚虞研究》、《韩愈文统探微》等著作,硕果累...  相似文献   

2.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陆善采《〈离骚〉题义新探》一文论证中的疏漏作订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爱尔兰史〉的片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第五七三页)。“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也正是这样。他们在《读〈盐铁论〉──西汉中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①这篇黑文里,借古讽今,影古射今,歪曲史料,伪造历史,以适应“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因此,剖析这篇黑文,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四人帮”影射史学的极右实质。 (一) 为了配合“四人帮”的所谓“反回潮”,梁效在黑文中肆意歪曲盐铁会议论战的性质。他们胡说:盐铁会…  相似文献   

6.
再谈《文化苦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发表在一九八八年《收获》(1—6期)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共14篇,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本校中文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我们认为,《文化苦旅》这组散文,对苍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理性思考、生命感悟和人格透视,表现出对人类文化整体生存命运的关注,显示出一种由传统散文的“悟道”与现代人的开放思维交织而成的恢宏深邃的艺术境界,从而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气度和当代散文的浅窄情怀,体现了中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精神及新的走向。《文化苦旅》笔谈,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作了初步的论析和评价。 我们组织这次笔谈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当前散文领域的沉闷局面,以引起创作及评论界的注意,推进散文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收获》杂志发表系列散文《文化苦旅》的同时,还撰写了《关于〈文化苦旅〉》一文;今春,余秋雨先生应我校之请,在百忙中又著文《再谈〈文化苦旅〉》,阐述其写作意图。在此,我们除对余先生深表谢忱外,特将该文在本专栏中首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红楼梦》研究学术争鸣述要(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来是他早已提出的观点 ,这一次是从分析“凡例”的角度再论证。徐复观写了《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 ,以王世禄的笔名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 971年 1 1月第 72期上。徐文说潘重规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有问题 ,批评潘文引用材料断章取义。潘重规没有直接作答 ,而由香港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汪立颖写了一篇《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 ?———答〈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的作者》 ,发表于《明报月刊》1 972年第 74期。徐复观同意吴世昌、赵冈的观点 ,认为甲戌本在时间上反而在其…  相似文献   

8.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值得商榷的句子王新春,李玉成我在讲授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发现了几个值得商榷的句子。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1.“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 ,中央做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在此之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冯景源教授积数年之功而写成的《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 ,是很有意义的。冯景源教授是我国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最完整、最深入的学者之一 ,十几年前出版过《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和《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的专著 ,近年来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 ,用六年多时间完成课题 ,形成了关于马克思晚期著作中的丰富思想的专著 ,涉及哲…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了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对于深入地研究认识论无疑是有启发的.但我们觉得《新探》的基本论点又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认识论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新探》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用新的定义来代替  相似文献   

12.
本学报在一九七九年3—4期上发表了李文实先生《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一文后,引起了许多有趣于青海历史的同志们的关注;《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的笔者芈一之同志也分别致函本学报编辑室,陈述不同观点,并寄来《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历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一文,以资争鸣。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正常地开展学术讨论,以促进青海地方历史研究,现将芈一之同志来稿原文照登。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化研究问题的一点感想吴晓明读了霍英东先生《中国的现代化与香港“九七”》一文,很有启发。觉得这篇讲演与单纯的学理不同,有对中国近代崎岖经历的切从体察,有深重的历史感——而这正是我们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和文化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例《t,,霍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抄》一文为例,通过分析其对《全宋诗》所作的有关补正,认为《宋诗纪事补正》一书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评价钱钟书先生在宋代诗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全宋诗》的修订和完善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复旦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的胡曲园先生《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卓有成效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了许多世纪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探讨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奥秘,包罗宏富,深入浅出,读后深感受益。这里简单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16.
读了陈昌恒先生的《〈金瓶梅〉作者冯梦龙考述》(以下简称《考述》)○一文后,对其说法实难苟同。我们认为:《金瓶梅》作者决非冯梦龙。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陈先生作学术上的磋商,以期共同进行科学的探讨。在陈先生的《考述》发表以前,王利器先生在1987年所写的《〈金瓶梅词话〉成书新证》一文中就表示过不赞成冯梦龙是《金瓶梅》(或称《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的说法。他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读《学林漫录》第八集中周采泉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匡失四例》一文后,颇有一些不同看法,今不揣浅陋,写出来以求教于周先生。《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的名著之一。它以大量诗文资料通过考证“女侠名姝”柳如是的事迹来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是一部诗文证史的著作。而周先生对这部著作的批评,则是专就这部著作在诗  相似文献   

18.
从内证探索《天问》的著作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是屈赋中的重要作品,诡奇难解。之所以难解,或如清代学者蒋骥所说:“屈子之文,本皆平易正大,《天问》亦然。间有艰深佶屈之言,乃当时故实。……或间有错简讹字,故使人难晓。”(《楚辞余论·天问》)但是,《天问》在屈赋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燃烧着诗人屈原炽热的激情,突现着诗人怀疑、批判旧传统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它是一曲不同凡响的高亢的战歌。鲁迅先生相当推重《天问》,谓其“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读《〈吕氏春秋〉校释》林存柱《〈吕氏春秋〉》是吕不书主编、撰写而成.但是由于《史记》对他人格的诬陷,历史家们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是不介绍《吕氏春秋》的思想,其学识之浅偏见之深可谓深奥.陈奇猷先生能用“四十余年”的精力投入到《吕氏春秋》的校释中,为后人研...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狐精故事俯仰皆是,古代小说中的狐不仅是艺术创造还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唐代是狐精故事的繁盛期,狐形象更富有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大量研究《太平广记》的篇目,其中就有部分涉及唐代的狐形象。黄永年先生则通过《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①一文论证了"狐"与"胡"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唐人以"狐"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