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成书于十年动乱之际的《管锥编》中含有思想解放的前驱之论 ,钱钟书于书中既留下了“文革”期间的种种话语痕迹 ,也用寓论于述的方式对“文革”弊政表达了种种忧思。如通过阐释“唯食忘忧”一语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通过议论李斯《谏逐客书》较早地提出文化开放的主张 ,通过肯定“甘食悦色”说流露出对“文革”左倾禁欲思潮的愤懑与拒绝。所以说 ,钱钟书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仍然不愧是一位“鸡鸣不已”的思想大家  相似文献   

3.
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都知道傅崇碧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1966年5月,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傅崇碧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其特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极少数思想解放的先驱,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为反对"左"的错误,其中大多数人惨遭杀害,其实践是可歌可泣的;他们在理论上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文化大革命",批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呼唤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勇敢地探索;思想解放先驱们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起到震慑的作用,在个别场合起到启发群众的作用.教训是沉痛的.  相似文献   

5.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对"文革"有着持续集中的关注。在她的"文革"题材小说中,成人世界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被暴露无遗。而当这些阴暗面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也留下了扭曲变形的投影。不过,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所及并不是纯然的丑恶,她又总是努力去寻找人情的温暖和善良的怀抱,让读者在感受黑暗与残酷时有一些温暖的慰藉。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感",加上移民生活给予她的视角和思考的拓展与深化,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有意减少了对斗争、苦难的血淋淋的揭露,而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性的展示和分析上。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文革大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校园生态:高考招生制度被废除,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学术活动悉被破坏。缺乏制度保障和人身自由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学术活动的场域,更遑论知识分子生活的社区,它成为了文化革命的前沿阵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大学所累积形成的大学校园生态至此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在对文革大学往事的否定性叙述和批判式反思的过程中,既有令人惊颤的校园场景,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人生片段。  相似文献   

7.
在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途中,先后有3位开国元勋各失去了一条胳膊,他们分别是左臂上将贺炳炎、右臂中将余秋里、左臂中将晏福生。回顾那段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8.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时期与“文革”中的浙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时期与“文革”时期浙江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十七年”时期,浙江小说的作家队伍结构、题材类型、作品质量都有可取之处,并有一些不俗的成绩.“文革”期间,某种集体意志取代了作家的主体个性,创作趋于平庸.  相似文献   

10.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祖籍福建省南安县金淘镇占石村。提起他,国内的归侨、侨眷和国外的华侨、华人更怀有一份亲切和敬仰之情,称他为“华侨将军”。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衔制,叶飞不仅被毛主席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是获此殊荣的将领中惟一具有华侨身份的人。  相似文献   

11.
《源流》2014,(6):60-61
  相似文献   

12.
赖晨 《老友》2012,(9):13-13
冯玉祥终生念念不忘种树,一生无私奉献于植树造林.因此人们称他为“植树将军”。从1919年在湖南常德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始,到1948年逝世.其植树造林的活动共持续了30年.所到之处,均留下了大片树木。  相似文献   

13.
数词略语是"文革"语言的一大构词特色,对"文革"时期的数词略语进行统计分类,进而对其语言特色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研究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革"语言的认识,而且能够增强对"文革"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成都市的樊建川先生,他的“文革瓷器”收藏堪称全国第一。据海外权威文物拍卖机构估价,他的“文革瓷器”藏品的拍卖底价在目前绝对不会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 樊建川先生说:“我的‘文革瓷器’收藏其目的不是金钱,但藏品确实也成了我的一笔可观的财产。”确实他对于收藏有着一种独辟蹊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外事翻译是一项政治性非常强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 ,中外双方难免要涉及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如“文革”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已成为令人难忘的一段 ,“文革”时期所用词汇也别具特色。因中外文化背景差异和时代背景差异 ,翻译这类词汇时应分门别类 ,针对其特征推敲琢磨 ,或先概译 ,再做补译 ,或直接翻译 ,或只做意译 ,从而尽量贴近原义 ,提高翻译技巧 ,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对于“文革”的那种激烈的怨恨情绪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趋于平缓,人们也开始有一种全面的历史眼光来审视“文革”,这使得80年代对“文革”的零散性记录趋于系列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叶永烈的《“四人邦”全传》,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风云实录丛书”和“当代中国大纪实丛书”的形式多视角全方位地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也由他们的政治活动深入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内心世界,“文革”中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如于会  相似文献   

17.
“文革”主流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结束至今已有20多年,但是对于这段时间文学的研究尚还没有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由“文革”文学入手,通过大量小说、诗歌、样板戏等作品探讨这些文本形式的观念意味以及当时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进而通过文学思潮的研究,展示“文革”文学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在最终层面上揭示出“文革”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及其运作的历史维度和内在的文化逻辑,这是我们研究“文革”文学的主要思路.本文的论述限定在“文革”主流文学范围内,主要指的是这一时期的公开出版物,既包括阴谋文艺,又包括图解政策的文学创作,以及被多次修改的样板戏等.  相似文献   

18.
“文革”结束后,中山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恢复学校正常秩序。在教育“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引下,进行新的办学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专科教育并行的多层次办学体制,并利用学校地处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求。18年来,中山大学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正朝着开放型的大学迈进。  相似文献   

19.
尽管“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及其篡党夺权政治目的需要,使鲁迅研究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坚持真理与正义的一批专家、学者,仍能顶住种种压力,在鲁迅研究和宏扬鲁迅精神的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文章就此作了实事求是的、中肯的、令人信服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韩鑫 《中华魂》2012,(16):35-37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作幼平、幼元),又字螭若、细遵等,人称石斋先生,福建漳州漳浦县铜山深井村(今东山县)人。他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为"黄圣人",闽台人更尊称他为"助顺将军",供奉祭祀。黄道周少年立志苦读,博览群书;为官时直言敢谏,风骨凛然,为国为民,光明磊落;明清易代之际自请募兵北上抗清,因寡不敌众被俘,最终合生取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