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李世涛:缪俊杰先生,首先感谢您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文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有到<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长期从事文艺界的新闻报道工作,亲身经历了许多文艺界的活动.因此,希望您能为我们介绍您的一些经历,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也为研究提供一些材料.还是从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研班"开始我们的话题吧!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据您的了解,当时成立"文研班"的背景是什么?直接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问:您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集中在学术史、教育史以及图文关系等方面.我注意到,这些著作和文章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精英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学院派文化的传播.梁启超当年将"报章、大学、讲演"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这三者在您的著述中皆有所涉及.如<中国大学十讲>是专门研究大学史的,<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等文章讲学术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还有您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实际上是讲课记录,从大的范围来说,也可以看作一个讲演的记录.您能否谈谈在选择这几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是著述体例时,是否贯串有某种共同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分身"到"变异" 张弘:您的日本研究比较注重创造新概念,比如《分身:新日本论》(以下简称《分身》)说中国和日本互为"分身",《变异:日本两千年》(以下简称《变异》)用"变异"来描述日本转变的非常态.我相信,这一做法并非偶然.另外,您的研究偏重于国家精神、民族意识,而视野则聚焦于东亚世界秩序,这明显有别于此前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对它如何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它与深化改革有没有关系,包不包括改革精神,更为人们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两者没有内在联系,"三个代表"就是"三个代表",哪里涉及什么改革不改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占彪(<社会科学报>编辑,上海杜科院文学所文学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后,以下简称"陈"):能否谈谈您对大陆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您是如何评价与评估的?   林安梧("后新儒学"建构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以下简称"林"):对大陆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我以为这是从所谓的文化知识分子热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需要清静的绿洲 记者(<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以下简称记):您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科学史系,所以建立之初在全国就有很有名了.现在已经有了六年成功运作的历史,能否谈谈您当初是如何设想的?  相似文献   

7.
戴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戴"):李教授,您是康德研究专家,而您的博士论史是写休谟的.请问您是否是由休谟哲学转向康德哲学研究的?那您是否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贯穿的桥梁?比如您博士论文所研讨的因果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记者:我是《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的记者,这次来参加《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有机会见到您,很高兴。有几个问题希望周扬同志给我们谈谈。周扬:你们的刊物很大,创办的也比较早,头几期我看过,后来刊物多了,没来得及看,我的印象还不错嘛。今天怎么谈,你有什么问题啊?  相似文献   

9.
问:您最近在《文学评论》、《求索》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古典文学札记的文章,文学界的同志认为您的文章标示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文化视角。您能谈谈如何建立这个文化视角的问题? 答:什么叫文化视角?首先似乎应该把这名词的含义搞清楚,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现  相似文献   

10.
▲宁欣:何先生,您从中国社会史研究入手,在七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把自己的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真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在您的学术研究中,您对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社会史研究的走向都有自己独到而执著的见解,能就这方面谈谈您的想法吗?  相似文献   

11.
郑宁波:石老师您好!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委托,我向您做专访,请您围绕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谈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这是很多人关注但又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在十八大召开以前,人们对十八大翘首以盼,不同的人对十八大产生了不同的期待.十八大报告回应了人民的关切,但是由于人们的理念、视角等方面的差异,对十八大报告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请您结合十八大政治报告,谈谈您的相关认识. 石仲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作出判断,认为这十年以来提出了许多相互连贯、相互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本身体现了这个思想,也提出许多相互连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认为这份报告从头至尾有不少新的说法.由于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认识程度的差异,对于这些新说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这里,我就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童长凤(以下简称童):您好,高教授!据我所知,您所在的兰州大学是国内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首家试点高校,而您是当时的学科带头人.换句话说,您应该是国内较早接触区域经济学的学者,能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区域经济研究这条学术道路的吗?  相似文献   

13.
李峰: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再次和您讨论一些宗教社会学的议题,据我所知,您最初是从事思想史研究,此后您还从事过近代佛教史的研究,后来进入宗教社会学领域,上海大学设立社会学博士点后,您一直招收宗教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您能简单谈谈此中的学术历程吗?  相似文献   

14.
曹栋、唐鑫(以下简称曹、唐):王教授,您好!您是我国经济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但是听说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是什么机缘促使您投身于经济学的研究呢?您近三十年在经济学教学科研领域的辛勤耕耘,有什么让您最为感触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5.
甲:近来你在思考什么问题? 乙:在思考有关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甲:想出些什么结果?请谈谈高见。乙:实在谈不上高见。您知道,哲学史方法论是个大而难的问题,涉及的方面也很广。建国以来,哲学界曾多次展开过讨论,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有些问题则众说纷纭,目前还在继续讨论中。我对其中一些问题至今尚未理出头续来,谈不出什么确定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赵一平(以下简称赵):陆老师,您是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读的是外国文学,您跟桂林这个城市,该是挺有缘分吧.据我所知,您后来著述丰厚的领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方面,同外国文学好像是渐行渐远了.可以说说它们当中有什么联系吗?还有,听说您的导师贺祥麟教授,是当年西南联大最“正宗”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基源性问题 刘超:刘先生,您从19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在晚清民国史、思想文化史、中外交流史方面有很大建树,近年来,随着年事渐高,您已经不大动笔了,学界对您的最新思想了解得不太够.  相似文献   

18.
蔡薇(以下简称蔡):王教授,您好!您是我国法律史领域的著名专家,据我所知,您对中国法制史,尤其是古代东方法、唐律和上海地方法制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是什么机缘促使您对古代东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呢?能否请您简要谈谈对古代东方法这一领域研究的历程?王立民(以下简称王):这得益于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泽教授.1990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吴泽教授是我的导师.那时,他正在潜心研究东方学.他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的东方学,其中分为三大部分,即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吴泽教授自己先从研究经济形态着手,并在1993年我毕业后出版了这一专著.我把自己的研究和博士论文的选题也纳入他的研究领域,经得他的同意和指导,最终我选择了东方政治形态中的一个支题古代东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阳玉平(以下简称阳):赵老师,我们知道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成果颇丰,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当初是怎么选择民族文学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呢?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缘故?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您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问:陈老师,您好!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注意到,您就改革开放30年来的法治和法学教育问题,先后接受<经济观察报>、<中国网>等著名媒体的专访,并与贺卫方、张千帆、谢晖等众多大家同台论道.期间,您进一步阐释了"常识、常理、常情"是现代法治的基础的法治观和法学教育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您能否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法治建设,进而提出您的法治观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