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是柯昌基先生用三十年心血铸成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学术专著。著名史学家吴大琨教授在序中说:柯昌基教授是史学界唯一真正认识到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关键是它的公社,“并为此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加以研究的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专家”,其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史学界的一项重大贡献,也是对全世界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问题上的一项重大进展”。郭正忠研究员在跋中称,“柯君的研究已触到我国传统社会机体中至关重要的核心部分,他为开拓此项事业付出了心血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史学会于今年三月评选出我省历史科学研究成果奖,我院历史系有四名副教授、一名讲师的学术论文被评选获奖,他们的姓名和文章是:赵吕甫《唐代的<实录>》、龙显昭《西晋流民起义中的杜弢》、柯昌基《宋代的家族公社》、杨济坤《大西政权建立日期小议》、阎邦本《关于秦桧矫诏杀岳飞的问题》。这些文章除龙显昭的发表在《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外,其余的均在我院学报上发表,发表时间分别为:赵文(81年第1期)、柯文(83年第3期)、杨文(82年第1期)、阎文(83年第2期)。中国哲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作为农村公社形式之一的家族公社,在亚洲的前资本主义历史上,乃是一种甚为普遍的社会组织,一百多年前的印度,犹可看到它的大规模存在,其基本状况是这样的,“家族公社宁可说是氏族公社解体的产物”,“这种公社土地占有形式……只由最亲近的亲属,即未析产的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土地的形式,”“共同经济的产品收归公共仓库以供整个公社消费。”(1)在我国历史上,家族公社或叫家族共同体是以同居共财面貌出现的,它同印度的家族公社的规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内容庞杂而形饰纷繁,生命  相似文献   

4.
傣族原始公社遗存及相应的社会伦理观念伍雄武傣族的封建领主社会一直沿续到近现代,而在这个社会中始终存在着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和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在大多数学者看来,这两种公社都是原始时代的遗存。由此,对于远古的傣族原始社会,虽然没有直...  相似文献   

5.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萌芽,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和副业生产单位。西周时期,父系家族公社被农村公社所取代,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经春秋,农村公社和三代父系大家庭逐渐瓦解。战国初,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说明的主要问題是:(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农村公社沒有解体,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2)古巴比伦农村公社在解体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3)古巴比伦土地私有权已经形成,土地私有制已获得比较广泛的发展。对以上三点,以说明第三点为主。由于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社会变化进程中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同时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对农村公社的研究.他们把农村公社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它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的,对农村公社的研究还与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农村公社是以地域结合起来的从公有向私有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于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中.某些社会发展较慢的地方,如印度、阿尔及利亚、墨西哥等国,氏族部落和公社——卡斯特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巳发展起来的欧洲,特别是俄国、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仍保存具有农村公社特征的乡村自治和土地使用.农村公社的原始公有制,其成员具有朴素的平等民主思想,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分析印度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驳斥了印度只有经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破坏才能向前发展的观点,暗示出印度的另一条复兴之路.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宗法制机构 ,曾是俄国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 ,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俄国农村公社的名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公社与村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村社只是公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维尔福、维吉、米尔、公社、农村协会均被俄国农民用作农村公社的名称 ,但它们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却存在差别。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农村公社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许多学者都承认西周曾经存在过公社,至于是什么性质的公社,则众说不一,有的曰“农村公社”,有的甚或更具体地指为印度的村社和日尔曼人中的“马尔克”。然而,仔细研究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所论列的农村公社的主要特征,便会发现,它与中国西周公社的情况完全大相径庭。马克思说:“‘农业公社’是最早的没有血统关系的自由人的社会联合。”这同按血缘宗法关系组织在一起的西周公社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学者、宋史专家,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漆侠先生,应邀于1986年9月14日至27日到我校讲学。 讲学期间,他着重论述了关于“宋代生产力的发展及宋代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宋统治区内各民族的经济制度”、“宋代土地制度、地祖形态及演变与赋役制度”等问题,受到我校历史系师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1.
世袭领地制(ВОТЧИНА)是古罗斯占据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制度,从其出现之日起,历经四、五百年时间,至十五世纪末叶走向衰落。对这种土地制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弄清其发生、发展及其性质和特点,才能深入理解俄国的封建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略述管见,旨在抛砖引玉。一、世袭领地制的萌芽与形成古罗斯世袭领地制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九世纪,所以九至十世纪可视为封建世袭领地的产生和萌芽阶段。古罗斯世袭领地的产生,大体上经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由农村公社的私有地转化为封建的世袭领地。东斯拉夫人的土地最初为公社所有,使用权归各个家族。久而久之,这种使用权转变为所有权,变成祖传私有地。随着农村公社的分化和私有土地的发展,原来的氏族长老、部落首领以及一部分富裕社员,上升为“穆  相似文献   

12.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它是夏商西周三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广阔率础,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春秋时代,在作为“普遍奴隶”的广大村社成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公社日趋解体,逐步转变为个体小农的乡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相应瓦解,产生了作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的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以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确立,农村公社逐渐变为历史陈迹,但其影响却在各个领域长期存在并留下不少曲折反映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高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組成的,在一个較长时期內,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一般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級所有,并以生产队为基础(有的是公社、大队两級所有)。公社所有制包括:社营企业;社办的基本建設工程和社有的大型农业机器;公社的积累等等。大队所有制包括:大队直接经营的企业;大队的公共积累;归大队所有的土地;其他归大队所有的生产資料等等。生产队所有制包括:耕畜农具及其他生产資料;归生产队所有的土地;生产队用自有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战国区域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基层社会的变化与国家权力的社会化二者互动,促使了乡里基层政权的迅速建立与完善,尽管这个历程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但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春秋战国国家乡里基层政权是在具有宗法血缘关系的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瓦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在形式上依赖于乡里社会流传久远的自然社会秩序,但是从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来看,乡里政权的权力体系是一元化的,还没有出现典型的分割国家政权的其他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15.
西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以家族公社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贵族多级占有制。春秋中期,晋惠公“作爰田”,解体了家族公社,使土地占有权下移至士阶层。随着步兵的兴起,士兵在战斗中作用的变化,土地占有权再下移至个体家庭。晋国的这一改革,使它成为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的强国。这些改革不仅使晋国称霸中原近二百年,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相当发展的原始社会里,介于氏族和家族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血缘亲族公社组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社会组织形态。如马克思在其关于民族学的笔记中就摘述了介于氏族(clan)和家族(family)之间的关于“组合家族”(joint family)的材料①。 恩格斯在论述古代德意志人的土地制度时指出:“至于他们的经济单位是氏族,还是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同世界各民族相似,都经历过由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阶段。我国古代存在农村公社,这一点,近年来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但是,农村公社存在多久,却有分歧。有的认为仅西周时期存在过,有的认为只有春秋战国之际存在过,还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什么:中国从古到今都存在农村公社。笔者认为我国只在夏商周三代存在过农村公社,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的份地制。这个问题,本人已有专文论及,不赘述。我国古代的农村公社有其发展、演变过程,大约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夏代是村社  相似文献   

19.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20.
3月18日,历史系在院学术二厅举办“巴黎公社120周年学术报告会”,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20周年。报告会由历史系主任邹吉川副教授主持,历史系教授王明元先生主讲。王明元先生以《论巴黎公社以来阶级对抗的演变》为题,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曙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世界格局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抗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冷战共处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