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简要分析了古代梵语诗歌在"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三个阶段的诗律特征,并尝试说明其历史成因,最后指出即使如迦梨陀娑这样彪炳梵语诗史的杰出诗人,其成就也正是继承了这些诗歌传统和艺术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浙江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海洋自然景观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奇异风貌。诗人通过望海、观潮、渡海等活动描写了海洋的奇伟景色,使人们对海洋有了生动而鲜明的印象。通过对海洋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对海洋的探求心理、敬畏意识以及征服的勇气。浙江古代海洋诗歌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洋自然景观,体现出诗人的海洋意识,而且反映出人与海洋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尹锡南 《东方论坛》2009,(3):52-56,65
在梵语诗学和西方诗学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同中有异的“诗人学”思想。无论是对于古代诗歌创作,还是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梵语诗学和西方诗学的诗人学原理都有很多普遍适用的成分。因此,在比较诗学研究中,对东西方诗人学思想进行现代整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迦梨陀娑是中古印度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创作不仅代表了印度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印度的莎士比亚”。18世纪起,西方梵语学者逐步介绍和翻译了他的作品。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荐他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全世界举行了他的1500周年的纪念和研究活动。虽然算在迦梨陀娑名下的作品有二十部甚至四十部之多,但一般认为真正属于这位诗人的共有诗作四部,剧本三部。它们是长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和《云使》,以及抒情小诗《四令之环》(六季杂咏),其中《云使》是一…  相似文献   

5.
梵语诗学是世界三大古代诗学流派之一,其六派理论具有当代运用价值。本文即以梵语诗学六派理论为工具,对土家族作家冉仲景创作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语言运用到情味神韵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诗歌表达中的合适性问题和“诗病”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常常表现人与大自然紧密的融合,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哈代对大自然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托马斯·哈代既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又是一个具备生态意识的诗人,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诗歌中和谐与仁爱成为拯救社会的良方,折射出哈代的生态意识。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哈代生态意识的形成原因,解析其代表诗作《黑暗中的鸫鸟》与...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诸多民间故事集中,《五卷书》(pancatantya)是最负盛名而且影响较大的童话寓言集。据有关学者统计,从公元6世纪至本世纪20年代它被译过15种印度语言、15种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共有200余种变文①。《五卷书》有许多变异本和传本,并产生和形成于不同时代。梵语文学史上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3、4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等三个时期。《五卷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人把《五卷书》称为Nit…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陶渊明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情韵极浓的诗歌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平和、自然的创作心态有直接关系.本文从哲学思想基础与生理心理基础的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自然"心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伟萍 《南都学坛》2012,32(4):43-47
在中国古代诗歌园地中,有不少以牧童为题材的诗歌。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钟爱牧童的理由有二:一是牧童题材诗中人牛相与相恃、自谦自足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二是牧童的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诗人们精心构筑的明净、纯朴的童稚的世界,不仅让自己,也让时人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藏、游、息、修,同时也让千年万代以降的成人们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创作牧童诗的初衷所在。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其中咏梅诗始于魏晋,至宋代趋于繁盛,成就斐然。元代北方民族诗人修习汉典,承袭中原诗歌传统及前朝咏梅风尚,创作出一系列咏梅诗歌佳作,代表诗人有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等。受元代多元融合文化的影响,这些咏梅诗显示出宗宋尚意、崇真自然的审美特征。一方面承袭宋代咏梅范式,将梅格与人格融合,与水、月、雪等景物相互映衬,注重对梅枝的摹写;另一方面相异于宋代的“咏志”而“言趣”,在诗歌中更多注入了纯真、自然之情。  相似文献   

11.
论印度梵剧《沙恭达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恭达罗>昭示的美学意蕴是其各种元素合力之美的综合体现,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古典梵语戏剧的语言之美、独白的艺术手法所展现的净修林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主人公秀丽天成的形象之美和纯洁质朴的心灵之美、作品所歌颂的忠贞不渝爱情自由之美.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所保存的有关印度古代帝王阿育王的文献主要有希腊罗马的文献、铭文文献、巴利语文献、梵语文献、藏语文献、汉语文献等6种,其中汉语阿育王文献不但时间久远,而且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其他类型文献的不足,既对认识印度古代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佛教传播史、中国译经史也具有重要价值。汉语阿育王文献在国际学术界受忽视的现状应该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盛唐盛世不仅仅表现在国力的异常强盛上,其最不同于其它盛世的一个突出特点,即社会的全面和谐:人与文化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盛世全面和谐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形成了盛唐特有的休闲风气,从而致生出诗人的休闲状态及自然情怀。国家兴而山水兴,故而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山水诗的美学形态,形成了盛唐诗人所特有的话语系统和诗歌高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森林旅游不只是游览自然景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森林旅游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已将自然山水、林木景色熏染上浓浓的文化色彩,形成了许多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景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应当成为森林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7.
盛唐特别优越的"自然环境"生态,成全了盛唐山水诗群,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盛唐诗人们的政治态度、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盛世文明又使优游山水的享受优雅化和高尚化,诗人与自然建立了全新的关系,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群落心灵与自然拍合而心融神释的生态效应,一个个的都是十足的"闲者",口口声声的"闲"言。主要是因为闲适的原因,在回归的自觉中,诗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体验也就显得特别的敏锐与独到。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增加了山水自然审美的人文意蕴,人在与自然的息息相通的交流中,自然不仅诗意化而且也人格化、人道化了,山水自然被演绎成以禅趣为主而寓有清幽情怀的空灵禅境,强化了山水的人文性特征,赋予了意境的人道文化内涵,因此也给山水诗带来了崭新的品质和面貌。  相似文献   

18.
大散关诗话     
大散关是关中平原的西部门户,也是古今征戍不断、战事频仍的雄关险隘,历代多有题咏。诗家往往触景生情,托物感怀,或忧念时局,情系国事;或写雄关之险峻,绘景物之灵秀;或述行役之苦辛,发思古之幽情;或诉身世之飘泊,话命途之多艰,显示出多元的创作视野,具有十分厚重的社会内容和时代底蕴。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永州山水文本内涵一个“发现—改造—提升”的模式 ,彰显了自然美 ,使其价值向人充分展开。以审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改造自然美是永州文本为中国文学提供的新内容。文本中表现的自然美有形象美、幽静美、品格美和生命力之美。柳宗元的美学观具有辩证性和深刻性。他的山水诗文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在唐宋之交的五代时期,对岭南的抒写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出现在新兴的曲子词上。这时期产生了不少吟咏南国风光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以李殉《南乡子》十七首为代表。李殉笔下的岭南风光是美丽可亲的,岭南女子是纯美动人的。同时,这些作品语言自然,色调明丽,风格清远疏朗,在《花间集》中可谓别具一格。李殉之所以能够发现岭南之美,摆脱自古以来士人对岭南的偏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李殉乃波斯裔出身,没有汉人以中原为正统的强烈观念;其次,李殉以自由身份游历岭南,所以心态比较闲适平和,因而能客观地审视岭南风物;再次,李殉精通岭南草药,对岭南风物比较熟悉,所以能够将诸多的物象自然地写入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