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乐》2007,(12)
猫: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老鼠呢,在厨房里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却认为情有可原。鼠: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都有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同类给他送鱼送虾,自在得很。  相似文献   

2.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一个典型的本色作家,其创作呈现了本色特质:一是作品表现了与生命发展同步的阶段性;二是运用"天然去雕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三是作家的"高峰体验"促成其本色的创作生态。巴金的每一次成功的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实现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巴金老师去世多日了,但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巴老的身影,耳边回响着他的声音,思绪一次次回到十多年前和巴老的两次会面中去……1990年夏,我和中央统战部的几位同行一起在上海拜访巴金老师。记得那天已八十多高龄的巴老精  相似文献   

5.
巴金走了,令中国文学界十分惋惜,令国人痛楚而追思。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三次见到巴金大师,聆听这位文学泰斗的谆谆教诲,今天重新捧读《随想录》、《真话集》,20年前巴老慈祥、和蔼的笑容,敏捷而又深邃的谈吐,一幕幕、一幅幅仍历历在目。第一次见到巴老,是我入伍后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培训班学习时,参加上海《科学画报》组织比赛获奖的发奖大会上,地点在上海科学会堂。出席会议的有时任市长的汪道涵等,以及巴金等文艺界、科技界的知名人士。面对主席台上端庄、朴实,脸色红润而又满头银发的巴老,我简直难以相信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中国文坛的泰斗!这就是我从课本里、报刊上读过的巴金!我像在梦中一样兴奋、激动!在我年少的记忆中,巴老自五四时期就焕发着光明精神,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  相似文献   

6.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在六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和基不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阅历中,从未停止过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巴金终其一生用文学创作和自己的言行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后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他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而巴金对现代人格的弘扬更多地表现为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巴金对奴etlj、格的批判,一eie于主活的…  相似文献   

8.
巴金在汕头     
1938年7月19日,巴金在汕头作短暂停留,以书信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且在《少年读物》刊发。这可以算是巴金与汕头的一次亲密接触。67年后,汕头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巴金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这可以算是巴金与汕头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9.
巴金《激流三部曲》与《红楼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考察巴金从童年到《激流三部曲》完成这一时期的经历,可以看出,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可分为感受期、欣赏期和再创作期。在再创作期,巴金对《红楼梦》的家族小说模式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创新。研究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是丰富和深化巴金及其作品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金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家园文化意识始终是他进入现实生活和文学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是他从事文化创造的生命支点。“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指归,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家园”所指不仅仅是“小家”———家庭,还是“大家”———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这一文化观念经由置换再造而灌注于巴金生命外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以巴金对于“家”、“国”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历程为行文线索,探究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家园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变迁。“家园”文化意识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11.
五大洲400多位作家对“为什么要写”的回答形形色色,仅举数例如下: 中国巴金说:“我以文学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和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大概巴金先生是朝鲜人民最熟悉,最尊敬的一位.巴金在《关于<火>——<创作回忆录>之七》(以下简称《回忆录》)中说:“我小的时候就听见人讲朝鲜人的事,谈他们的苦难和斗争,安重根爱国志士刺杀伊藤博文的事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我少年时期崇拜的一位英雄.”巴金继续谈到他第一次接触朝鲜人,是在1921年或1992年之际.他跟姓高的朝鲜人因学习世界语而接触了几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说猫有9条命,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我现在活的是第三次生命,而我不是猫。1904年11月的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生命。我成了一个务农家庭8个孩子中的第6个。我15岁时父亲去世,我们全家都得为生计艰苦奔忙。孩子们长大后,一个个结婚出嫁,只剩下我和一个姐姐来照顾妈妈。她晚年时瘫痪,60多岁就去世了。我姐姐不久就嫁了人,我也在当年结了婚。  相似文献   

14.
赵兰英 《社区》2010,(5):4-5
当70多年前的文字拂去尘埃,走过风雨,出现于社会时,给予人的不仅是惊喜,更有心灵的震撼。近日出版的《中国作家》(纪实版)第12期,首次公布了巴金子20世纪30年代写给山西一位读者的7封书信。热爱人民,热爱读者;追求理想,追求奉献;关切生命,关切生活……巴金的生命痕迹在这里印记,巴金的文学思想在这里表达,巴金的高尚品格在这里展现。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我告别西北十三年的生活,到北京读研究生,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巴金的学习研究。虽然我对巴金的研究可追溯到在四川大学读书的1963年,但当时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研究的准备,况且只有近一年的课余时间。此后是近十四年光阴的虚掷和研究的空白。1979年,我开始撰写并发表有关巴金的论文。迄今为止,在巴金研究方面,除已出版的六七部专书外,还有若干论文和文章散见各处。二十多年来,不论做杂事还是搞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风吹雨打还是晴空丽日,巴金的话题总萦绕在我的心中。宽容的朋友以为这些文章尚有可存阅之处,建议我将它们结集。于是,我把这些长文短章搜集起来,归类编次为《巴金在我心  相似文献   

16.
茶心     
uk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杯茶,绿幽幽的,让人想起那在黑暗中发光的萤火虫,总是躲不过那企盼的目光,我知道它们在请求我再倒一次水,让它们再飞翔一次。于是,我端起杯子,将水全部倒掉,拎起水瓶,只为给它们一次飞翔的理由,那些灵动的生命渴望的,只是那一秒钟的美丽,为什么不成全它们一次呢?第一次倒茶的时候,所有的茶都聚在杯口,那是它们最后一次去呼吸新鲜的空气,隔着氤氲湿气的我,多么想去安抚一下它们的心,可是怎么可能?湿气渐渐变少变少,少到一点儿都没有了。于是茶叶们的生命也就在这愈吹愈少的湿气中,渐渐迈向尽头。它们开始往下落。每一片茶…  相似文献   

17.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出版后记)。确实,读完《随想录》,我们会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人格力量是巴金用自己的全部爱、憎乃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着性“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这是巴金写作的目的,也是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信念。这种执着性的内容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巴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日本]桑野淑子我很荣幸有机会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的引导下,我开始认识巴金,对巴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三年中,我阅读了巴金的所有创作,也收集并阅读了历来研究巴金的论文和许多有关资料,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其中最...  相似文献   

19.
巴金走了,自然有各种形式的纪念和追悼,但我以为撇却世俗、独自上路才是他最后的愿望。一个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自己生命活动的老人,有权利选择他最后的归宿,一个已经为中国社会和中国读者耗尽了心血的作家完全可以与这个世界坦然作别。晚年的巴金反复告诉我们,他最希望做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但常常还是不能如愿。当他在病痛的漫长的折磨中偶然清醒的时候,曾悲怆地表示:“我现在是为你们而活着”。对他而言,这最后告别只能说是太漫长了。巴金还有其他的一些愿望,比如众所周知的“文革”博物馆。据说,他对“文革”如此执著的态度曾经让有些人“…  相似文献   

20.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小说,常常在价值取向和艺术思维两方面呈现出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妇德;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把女性抽象化为男性精神拯救过程中没有女性生命实感的革命符码、性别符码。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暴露出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寒夜》等后期小说中,巴金克服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