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樊清太传略     
樊清太,1939年9月10日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瓦磁地村。前几代都是务农的,一年四季埋头田间,祖祖辈辈不敢偷闲,终因人多地少、赋税繁重,贫困交加,苦不堪言。直到他的父亲,家景始有好转,到他九岁时,赶上新中国建立,上了小学。1956年在校加入了共青团。1958年3月远离故土,于太原氮肥厂参加工作。1960年10月调至大同市,先后在市石油厂、市公安局、市同力橡胶厂、市工交政治部、轻工业局工作了近二  相似文献   

2.
太原解放标志着整个华北地区的解放。太原战役作为平津战役的一个战略牵制点,有效地牵制了华北敌军,为华北全境解放作出贡献;太原解放使华北形成巩固的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3.
太原科技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面向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型机械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原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现为中央与山西省共建共管。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风格的缺失和城市建设雷同化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面临的主要问题。太原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些优势定位太原的城市风格和提升太原的城市品位。要在城市的使用功能上、太原的历史文脉上以及战略思路上为太原市城市风格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艳阳五月,生机盎然。在举国上下翘首期盼党的十八大召开之时,我们欣喜地迎来了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lO周年。值此喜庆之际,师生校友同庆华诞,高朋满座共贺辉煌!由1902年我国最早创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历经沧桑演变至今的太原理工大学,经过110年的传承发展,业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相似文献   

6.
全国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8月20日至23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太原工业大学、包头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系统辩证学学报编委会主办,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和部级单位的80多名学者、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交流学术论文30篇,学术刊物3本;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阎锡山北上归绥管见雒春普对于太原光复后,阎锡山率部北上归绥这桩“公案”,论者多持否定态度。指责阎锡山“北伐”是假,“逃命”是真①。笔者认为,对此应进行历史的具体的考察。面对清军劲旅,情势危急,客观上不利死守众所周知,太原光复后,阎锡山为了有效地保住山...  相似文献   

8.
地理条件是城市兴起的基础,地理条件的优劣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太原城市的兴起与太原盆地的自然环境、经济以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以上诸方面的分析,阐明太原市兴起的地理因素。太原盆地的自然环境太原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太原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西高原的中部沿汾河流域是一个个小盆地组成的川地,太原盆地居川地的中间地带,东西宽50公里,南  相似文献   

9.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F0002-F0002,I0001-I0006
一、创刊阶段(1989年4月-1996年12月)1989年4月,为适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原太原工业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山西矿业学院、太原机械学院联合创办了《山西高等工科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改名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10.
太平兴国七年,在唐明镇基础上新建的太原城开启了太原城市历史上新的生命周期。但因其地势较低,使水患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由此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应对之策。宋代的太原城规模较小,且为新城,在应对水患方面主要是利用地形营建"柳溪",防蓄结合,兼及景观;明代太原城扩建,面临的洪水威胁亦随之增大,石堤、引河和厢埽工程第一次见诸史籍,另外,还兴修河神庙、娄金神庙与之匹配;清代将护汾八堤与岁修制度相结合,使防洪体系更加完备。水患一方面给太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小不等的"灾害",另一方面又间接地塑造了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和城市中的人,促进了太原城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1.
永嘉乱后,衣冠南渡,西晋形成的太原士族交游网络分崩离析。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太原士族群退居幕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着力整合乡里社会,太原士族群强力反弹。太原士族群的姻亲大多数是四姓家族和巨姓强宗,姻亲成员多数具有治理并州的仕宦经历。太原士族之通婚既有家族利益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北魏朝廷控御地方的政策烙印。北魏太原士族群从整体上看处于上升态势,但整体上升过程中,部分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北魏太原士族群的沉浮,代表汉人家族在异族统治下的基本命运。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的锦绣太原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太原城的被毁和迁建 ,反映了太原人民顽强不屈、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和创新能力 ,留下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太原走新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为工业化基础雄厚、有国际机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但也存在不利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太原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机遇,依靠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环境;二是利用太原现有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为太原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太原走新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为:工业化基础雄厚、有国际机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但也存在不利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太原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机遇,依靠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环境;二是利用太原现有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为太原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旧唐书》勘误(三)武秀成卷一0一《韦凑传》:“(开元)十年,(韦凑)拜太原尹,兼节度支度营田大使。其年卒官,年六十五。”(3147页)按:“十年”误。中宗神龙以来,并州但为大都督府,至开元十一年正月始置北部,改并州为太原府(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  相似文献   

16.
晋中战役结束不久,阎锡山的统治中心--太原即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成为孤岛.但是,阎锡山仍然在作困兽之斗.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三次南京之行,就是在此形势下发生的.阎锡山第一次南京之行,旨在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报告其困守太原的情形,希望得到援助;阎锡山第二次南京之行,其使命除应蒋介石之邀,调解府院关系外.亦为寻求国民党中央政府和有关方面对太原进行支援;阎锡山第三次南京之行,是奉代总统李宗仁之命,参与国民党中央关于国共和谈等问题的磋商.阎锡山此次抵达南京后,虽因交通受阻未能返回太原,但他仍不断给其困守太原的部属撑腰打气,鼓励他们负隅顽抗,绝不投降,直至太原解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运用统计资料,对1985—2009年期间晋城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计量研究,并以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及价格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城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提高。但从整体来说,由于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偏大,导致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仍然偏低。这就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稳定物价,以促进晋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汉文帝三年太原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文帝三年有太原之行。此行涉及和匈奴的关系,体现了代-太原地方特殊的军事地理地位。汉文帝在太原的表现,又有仿效汉高祖刘邦回乡的迹象。相关记载对于汉代交通史研究,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杨光亮 《晋阳学刊》2002,(5):106-107
说太原是“龙城”,源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郝树侯《太原史话》书中的叙述:“赵宋统治集团把晋阳叫做‘龙城’,意思是说,晋阳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西山南行有龙山、天龙山是一个粗长的‘龙尾’,晋阳正当着这条蟠龙的中心,所以时常有‘真龙天子'出现。这话是鉴于高欢、李渊以及五代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从晋阳起家而说的。”(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但《史话》的作者既没有说明依据,也没有注明出处。宋代和宋以后的有关史书及历史地理著作、地方志书、文人笔记等,均未发现记载。可见,上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解…  相似文献   

20.
太原的建置经历了郡县、州县、府县、路县、省县和市区 (县 )等时期 ,期间名称多变 ,治所几迁 ,辖区不同 ,沿革复杂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今日太原的新的建置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