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基于1995~2007年辽宁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辽宁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排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增长,而能源替代效应对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兼顾节能减排,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Tapio脱钩模型,通过计算陕西省1995—2011年五大类产业CO2排放量与产业发展脱钩指标,研究了陕西省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脱钩状态不容乐观,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整体上比较理想,属于低碳排放产业。因此,必须探索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陕西省低碳经济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3.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陕西省相关统计数据,计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运输能源强度、运输结构、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对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运输能源强度的提高抑制了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增长,运输结构对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力度不大,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影响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陕西1995--2009年人均CO,排放量与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利用EKC理论和脱钩理论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演变预测和短期变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长期之间并不符合EKC理论的倒“U”型假说,反而呈现出“N”型关系。同时脱钩理论进一步证明短期内二者之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脱钩,如1997--1999年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强脱钩”状态,2001年、2003—2006年二者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特征;进入2007年以后二者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所以,无论长短期都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陕西的碳排放量将维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LMDI-I加法分解法研究北京城市家庭中各要素分别对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家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13年后直接碳排放量超过间接碳排放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分别是造成直接、间接碳排放上升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城区人口的增长对直接、间接碳排放都产生正向效用,而能源强度和能源转化系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间接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引入TAPIO脱钩指标、弹性脱钩分析框架模型,把内蒙古10种经济支柱产业作为筛选对象,通过脱钩选择和节能减排弹性计算,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C—I)、电力生产与供应业(E—I)、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I)等三大产业进行了低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证明节能和减排是高排放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和策略基础,同时进一步验证了脱钩理论在低碳产业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为例,对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且流通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探讨流通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表明,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及外溢效应,是区域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模型 GM(1,1)模拟了重庆市2001—2013年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了2014—2020年的排放量。研究发现:自2006年伴随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目标责任制以来,重庆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总量增长率显著下降。采用灰色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对于重庆市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于碳排放总量变化产生正效应,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是负相应的,其中第三产业负相关绝对值最大,所以重庆市加强第三产业发展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趋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需共同面对的责任.分解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较为常见的经济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工具,但由于完全分解法对于数据精细度的高度依赖,目前还尚未出现全球尺度下包含经济发展因素的碳排放分解研究.因此,对受到广泛认可的LMDI完全分解法进行修正,对全球碳排放进行关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影响因素的贡献分解,并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集团的视角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全球整体碳排放中人口规模的贡献在逐步降低,而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贡献则日益强化.第二,人口规模变动贡献多为正效应,且随国家发展水平提高,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步降低;产业结构贡献随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显示先上升后下降的影响作用;技术进步水平对各国均呈现负向效应.第三,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呈现倒U型趋势特征,在实证层面上佐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1.
选取1996-2009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EKC假设,建立了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函数模型,发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福建省碳排放量还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通道之中,即还处于上升阶段。同时,通过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认为"十二五",既是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福建省碳排放转型关键期。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工具,对福建省1995—2011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的产污量与人均GDP增长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的产污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存在长期的矛盾;人均实际GDP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冲击是负向的,表明农业环境污染的加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差分解显示人均GDP增长是解释农业面源污染方差变化的重要变量,而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方差变化的贡献度较小。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益于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建立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1997—2016年重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人口对人均碳排放有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随着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的变化而呈曲折变化态势.总的来说,驱动因素的作用大于抑制因素的作用,导致人均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用甘肃省2005—2016年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等均与甘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正向相关;其中,市场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根据1995-2008年的数据对福建省税收收入弹性构建模型,目的是分析影响福建省税收收入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税收收入总体是具有弹性的。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际,保持其具有弹性的税收收入而进行结构性减税对福建省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福建茶业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认为近年来福建茶业保持年均4.8%的技术进步率,其中乌龙茶和绿茶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分别为7.0%和2.6%,但无论是乌龙茶还是绿茶都存在一定的资源冗余。研究认为福建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进步不均衡和资源投入不合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保持技术进步的均衡、合理优化资源的投入和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茶叶生产效益提升路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15个重点产茶县(市)的285家茶叶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利润水平较低,从鲜叶生产到精制茶加工全过程的毛利润率约为20%,净利润率不足10%,而且风险较大。建议通过加强自组织、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生产管理、延伸产业链和加强政策扶持等路径,提升茶叶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运用IPCC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法分析了1978-2012年福建的碳足迹变化情况,并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3个指标探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碳足迹相关性。研究认为:(1)福建GDP与碳足迹高度相关,呈倒"U"型曲线的趋势。(2)福建GDP与碳足迹处于"弱脱钩"状态;(3)福建碳足迹与产业结构状态相关性明显;(4)福建省碳足迹与能源消耗结构状态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提出要大力使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演进进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