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含蓄美是审美主体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和领悟到的艺术品包含的深层意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强调含蓄美,部分当代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显得张扬和外露而缺少含蓄美,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则保留了东方艺术中的含蓄美。中国的当代艺术要重视传统审美习惯,重视含蓄美。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含蓄关是审美主体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和领悟到的艺术品包含的深层意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强调含蓄美,部分当代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显得张扬和外露而缺少含蓄美,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则保留了东方艺术中的含蓄关。中国的当代艺术要重视传统审美习惯,重视含蓄美。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西园林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中西园林艺术迥异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融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于一体。西方园林强调人工美,主张用“美“的法则、规律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吴冠中先生绘画艺术的成就,剖析他理论创新、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尝试分析他运用中西不同手法在绘画中表现的形式美、“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艺术理论的内涵及吴冠中先生绘画中传递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通过对崇尚自然、谋篇布局、意境深化等方面的引申,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借鉴到的这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9.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武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艺术意境界说中,“哲理意蕴”说以“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界说意境的内涵,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对意境的哲学层面进行阐释,是意境内涵系统中最具形而上意味的界说.“哲理意蕴”说提出的根据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整合超越的审美知觉、感物即兴的审美能力以及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三方面,粗略地考察意境“哲理意蕴”的审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强调音乐情感宣泄与人格养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乐教和礼教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以追求中和、气韵和意境之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艺术.在对音乐美育功能的崇尚和倡导中,形成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精神,并以丰富的音乐美实现中国文化自由通脱、优雅平和的人格理想,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传统的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艺术美学思想中很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国音乐讲究"传神"、"气韵"和"情意",情意中的"意"就是指"意境".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思想的就是"意境"的塑造与表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和充满音乐灵境的作品.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作曲家们的美学追求,达到了诗境、情境、画境、意境与钢琴音乐语汇及技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音律——李渔戏曲美学随谈之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渔强调创作传奇要严守音律之"法",即带着镣铐跳舞.艺术家正是在这一"残忍之美"的创造之"苦"中,享受到生命的欢乐与美.这应是李渔戏曲艺术辩证法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始于古希腊时代,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化的艺术摹仿观确立了西方传统艺术理想的哲学基础.中世纪基督教将希腊艺术理想改造成了神学形态的艺术理想,强调上帝是理想美与艺术美的根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批评了中世纪神学艺术理想,创造了旨在追求人神和谐的艺术理想与审美理想,并通过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创造了体系化的艺术理想观.整个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包括完美、理性、理想化这三个核心范畴,并具有形而上的思辨主义、基督教主义和艺术审美中心主义三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