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争论被视为<高尔吉亚>的高潮,卡利克勒斯的这一长篇讲辞被视为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最精彩的非道德主义讲辞.细致绎读卡利克勒斯的讲辞,认为他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道德主义者,而是企图建立一套不同于苏格拉底式的自然正义理论,即强者正义观;苏格拉底与卡利克勒斯的争论是两种不同的自然正义观之争,是政治与哲学之争.  相似文献   

2.
诗哲之争由来已久。诗在时间上先于哲学,但在哲学诞生后,它的合法性却要用真理来检验。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真理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无论哲学是以诗无真理非诗,还是以诗含有真理为诗辩护,都反映出了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着共同的政治情结。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提出的"诗与哲学之争"问题,都是西方政治哲学与文教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问题,首先要考察其被提出的语境,即《王制》中的苏格拉底对诗的两次批评。通过分析这两次批评,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诗的讨论与灵魂的教育问题密切相关。鉴于古典意义上的诗人和哲人都是灵魂的教育者,对诗与哲学之争意义的考察就必须从灵魂教化的古典视野出发,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超越纯粹思辨的哲学辩护和单纯的诗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追求真理,探索人的内在灵魂为宗旨的柏拉图哲学,不满诗歌将灵魂导向堕落,对其进行猛烈地抨击。自认为独自拥有智慧之源的诗人面对宣称忠实于真理和智慧而又来势汹汹的哲人奋起反击,从此在西方思想史上拉开了诗与哲学论争的序幕。不管是“哲学与诗的纷争”,还是哲学对文学的压抑,抑或还有文学对抗哲学的行动,这些都一次一次把学人拉回到希腊古典世界。重返“诗与哲学之争”议题发现,哲学、政治、历史和神学在学科诞生之初充满了被诗影响的焦虑。哲人与诗人的一路争吵向读者呈现了“诗之美”与“思之智”,这两个古代经典的重要维度,因而重新审视“诗与哲学之争”成为“回归古典”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声音、翻译和新旧之争,是新诗现代性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借助诗人本人的翻译这一中介,中国新诗作者立足于中国本土语境,使新诗有了自己不同于旧诗的新的形式,新的声音、语调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诗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批判与接受,是在中国诗人接受了西方诗学影响的背景中进行的.20世纪中国许多诗人的"夭折",其中很大的原因,即在于他们没有始终以"诗人"自命,没有将书写"诗人之诗"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清初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争是诗史上的一大论题,也是明清之际诗坛的一个焦点。与别人纠缠于唐宋优劣不同,黄宗羲、钱澄之等人引入"性情"理论来否定唐宋诗之争,希望诗歌的写作能跳出模拟的窠臼,在抒发个人性情的基础上书写世运。在清初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黄宗羲、钱澄之等人的思考与他们曾长期从事抗清复明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利斯·凯撒》(1599)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悲剧。作为主人公的凯撒,在剧中仅出现了三场,一反人们熟悉的凯撒大帝的传统形象,莎士比亚的"凯撒"衰老,耳聋,迷信,虚妄,并且在名为《凯撒》的五幕剧中,在第三幕第一场就死掉了。莎翁为何要这样重塑凯撒的形象?何以这样明显有违"常识"的版本,仍能得到观众的热爱?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凯撒的形象发生了一系列流变,并就此产生了文、史两支不同的阐释传统。"凯撒"一词逐渐演变为王制、帝制、以及君主专制代码,进而在各种文学-历史叙事的包裹之下滚动成为"凯撒神话"。莎士比亚的"凯撒"年老体衰、兼有残疾与性格缺陷,这个"去神话"的形象骤然从身后声名的天顶一下子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莎翁的《凯撒》由此成为一个具有坐标意义的文本。莎翁与共和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凯撒》的上演则与伊丽莎白时代埃塞克斯叛乱事件有着互文关系。与此前的文学传统相较,《凯撒》一剧无疑是"逆流而动"的,但若从思想史的趋向来看,则与时代潮流符合若契,从而这个严重"失实"的文本却会大受民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列奥·施特劳斯将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描述为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品性问题的争论。《云》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或审慎德性的自然哲人,其无爱欲性和非诗艺性对城邦造成了伤害。柏拉图对这些指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会饮》贬低和否定了诗人的爱欲,肯定了哲人爱欲的至上性。《王制》不仅证实了哲人的政治智慧或审慎,而且建构了哲人独特的诗艺性。柏拉图从城邦伦理和哲学真理的双重角度对诗的批判彻底颠覆了阿里斯托芬所宣示的胜利,要求诗从属于哲学。施特劳斯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阐释回应了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并从中孕育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陶东风教授近年采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精神是西方精神文化的最宝贵财富之一 ,它以伟大而崇高的品性显示出动人而持久的魅力。虽然罗马的辉煌早成远年陈迹 ,但这精神却积淀为某种“集体无意识”而溶化于欧人的血液。莎士比亚景仰它、崇尚它 ,这位戏剧艺术的天才 ,以深彻的理解力和豪迈的激情将之凝聚于笔端 ,悲剧《裘力斯·凯撒》通过凯撒、勃鲁托斯、安东尼形象的塑造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该精神。而这几个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人物复杂的性格刻画 ,演绎出一部惊心动魄的政治哲学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