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 ,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诗论中的“境”有的指客观物境 ,有的指内心之境。他在佛教“境”说的影响下 ,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分析了佛教法相宗之“境”说与王昌龄诗“境”说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认为王昌龄在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考察唐代语音,王昌龄的诗歌无疑是宝贵的材料之一.本文韵谱依据《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至卷一百四十三所录王昌龄诗外,又补入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所收王昌龄《城傍曲》和《题净眼师房》(26页)两诗,共计有诗184首,其中近体诗97首.韵谱在圈定王昌龄诗韵脚后,联系《广韵》进行归纳分析.韵谱分十四组,每组下有的分若干摄,每摄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部分.每部分先列平声,次列仄声.为节省篇幅,诗题太长者适当删节.文中书名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是该诗在《全唐诗》(1960年4月中华书局版)的页码.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在唐代的接受情况研究分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从诗歌选本的选录数量来看,与同时代他人相较,王昌龄诗歌入选数量属中上之列;就入选诗歌内容来看,盛唐时多为"风骨清俊"之作,且其诗被推为"风骨"、"声峻"、"雅正"的代表,中晚唐选诗则多为"清词丽句"。王昌龄诗作中最富有盛唐之音的作品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作品,至中晚唐,随着政治环境和士人心态的变化,王昌龄的直意高歌已失去存在的土壤,只能被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诗歌中,“玉壶冰”是一个较为常见而又颇能引人入胜的意象。提到唐诗中的“玉壶冰”,人们往往会想到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除王昌龄外,唐代还有不少诗人曾在诗作中使用过“玉壶冰”这一意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显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白王昌龄同是盛唐著名诗人,都主要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略长于李白),晚年又都有贬谪之行,李病死,王被害,结局都很凄凉。他们在政治上都不得意,在诗坛上却都享有盛名:李白有“诗仙”之称,王昌龄有“诗家夫子”(一作“诗家天子”)之誉。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两人超群逸论,不相上下,被后人并推为“七绝圣手”。如明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壁”。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这些评语,都是将两人相提并论、一样推崇的。  相似文献   

8.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过去在文学史中,通常是把他划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来介绍的,这种划分虽然可以概括王昌龄很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作,但却不能反映王昌龄诗歌的完整风貌。而且,这种划分显然还掩没了作为年辈较长、诗名早出的优秀诗人在盛唐诗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闻一多曾说:“王昌龄的诗,在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何以如此云,闻先生却言而未申。笔者检阅了若干有关的文献资  相似文献   

9.
苦思与自然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体,论家常将苦思与自然对立.王昌龄对此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文章兴作,兴于自然”“凡文章皆不难,也不辛苦”“以防苦思”“不得强伤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在创作时“苦心竭智”“专心苦思”.通过对全文有关自然,苦思及自然与苦思关系的梳理,可知王昌龄赞成苦思,认为苦思是为文置意的必要前提.苦思可以使文章有自性,得形似,得真,得不辛苦之势,而自性等又属于王昌龄“自然”的内涵,故苦思最终可达到自然.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意境理论一直是美学家、文论家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一直大力推崇司空图、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说,却对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有所忽略。虽然王昌龄的这一理论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但细一探究,却有许多有价值、给人启发的东西。他继承了刘勰的“意象说”,开启了皎然的取“境”说,使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理论家。本文试着对此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现以王昌龄为例,分析盛唐边塞诗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说明边塞诗在唐代是最富于盛唐诗歌所焕发的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美心灵品格与境界.从佛教美学角度分析,所谓"物境"、"情境",仅"物累"、"情累"而已.惟有"意境"作为"真"境,才是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染无净、无死无生之空灵的一种"元美"境界,在本体上,"意境"趋转于空与无之际.  相似文献   

13.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4.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王向峰:我们过去曾谈过散文的文学性问题,今天可以详细谈这个专题了。文学性怎么才能在创作实践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可以从你的散文创作,也可以从其他经典作家的作品,从这些作品的表现当中来探讨。总而言之,一个总体目的,就是真正把散文的文学根基尽量找到。这样的话,不论对于创作散文,还是欣赏散文,都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我考虑了这么几个问题。在这之前,我把你的散文篇章重新读了一遍,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王充闾散文》,这里有些篇章我都重新读了,我们可以在这些问题上用具体作品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旁观与亲历:王寅的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漫游"为中心,可以细致探讨王寅诗歌的特质,其在经历了从精神上到现实中的漫游后,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裂变,诗风出现转变。在转变的同时,王寅保持了其一贯的诗歌形象,优雅而瘦削,造成此一特征的重要原因在于诗人的呼吸和遣词造句。不同于北岛俄罗斯式的对抗激情,王寅显得更加冷静、轻灵。这是一个对抗的时代瓦解之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纵横论王维》在解读、描述王维及其作品的同时,不断地与哲学、美学上的一些理论相互印证、发明,从而使这样的解读、描述呈现出极为独特的风貌。作者从自己对王维诗歌的体悟出发,以哲学思辨的语言,重新解读、描述王维,以自己的体悟去接通古人的情感脉搏,行文风格优美而典雅。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家王彬彬成名比较早,研究现当代文学,或者研究鲁迅、五四知识分子,他都很出色,也都有相关论著行世.但他作为批评家,最引人注目、最深得人心的似乎还是关于时代和社会问题的批评,这一点恰好与他文学研究中的"心理人格论"方法相统一,一些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作品,经他一观照,就有了暴露真相的感觉.其实创作心理、创作意图等并不是新式方法,那么,王彬彬为什么能做得如此有新意呢?这是不是和他"不做职业批评家"的心态有关?也是不是与他常常客串杂文创作有关?这些既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王彬彬作为个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邮的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在文字、语义、语音、语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先进的语言学思想密切相关。对王氏父子的语言学思想,尤其是语言观进行梳理,有助于总结我国传统语言学术思想,指导今天的语言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