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德启蒙观无疑成为福柯晚期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他从现代性探索转向古希腊罗马思想讨论的一个理论契机。在康德的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福柯发现了“现在本体论”并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进而提出“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努力建立“启蒙”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康德启蒙观具有奇特的“笛卡尔踪迹”,或者说,是笛卡尔哲学——旨在正确引导理性、寻找真理——的继续;启蒙的历史本体论明确指向“我们自身”,旨在认识其本质,“我们自身”这一概念在对启蒙的沉思中成为福柯考古学与系谱学的批判主题;启蒙的希望就是我们自身的希望,也意味着自由、独立、理性与现实。作为三维结构主体(知识主体、权力主体与伦理主体),我们自身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其存在方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其历史本体论的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指出福柯的权力分析是对主权者权力的消解,这种消解是方法或提问方式转变的结果。在这种转变中权力关系的复多性得到了凸显,并将权力问题引向了权力技术。文章以福柯的文本《权力的网眼》为基础,首先,通过对照人类学、社会契约论及功利主义社会学对权力概念的分析,指出了法律权力概念与技术权力概念之间的对立;进而,通过对作为权力技术的完善形式的生命政治形式的分析,指出了自身技术概念及性的分析在权力分析中的重要性;更进一步,通过对自身技术与权力技术的对比,指出了福柯全部研究的核心在于主体问题。文章总结指出,只有关注主体问题,才能正确理解权力分析。  相似文献   

3.
福柯的哲学围绕知识、权利和主体三个概念构成,而主体是其核心概念。福柯认为主体是生命力、知识体系与社会权力互相作用下的产物。随着现代话语模式的终结,由这种话语模式构成的“人”也将随之终结。在前“人”离去的空间里,人必须开始自我建构,即利用“自我技术”进行自我生产。福柯对文化的边界研究、他的社会边缘心理以及社会边缘行为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是摆脱现代性的控制,获得自由的极限体验,并且不惜为此付出死亡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空间、语言与生存——福柯生存美学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一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于主体进行解构。虽然在不同时期,福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主体、话语与权力的批判和解构却始终贯彻其间。福柯希望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来揭示那一切的"沉默";希望通过对于"异质空间"的开拓,来凸显人之生存的差异、自由和超越。所以,空间和语言就是福柯从事主体解构工作的路径——当然,它们也是福柯新的主体(或"自我")建构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对于福柯而言,基于空间和语言的拓展与延宕,"自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创造,而这也是福柯整个生存美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5.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福柯的成熟之作,《规训与惩罚》通过对监狱制度诞生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规训社会”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断裂和偶然,福柯以谱系学的方法生动而真实地揭示出“权力一知识”关系何以成为人类肉体(身体)的牢笼,而人类又何以对此浑然不觉。主体化似乎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晚期的福柯又通过其关切自身的伦理学(生存美学)超越形塑主体的权力与知识。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杭州称为“行在”,并首次向欧洲介绍了这座“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欧洲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认为“行在”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欧洲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后,很快来到了中国沿海。但他们所面对的是明代中国,而不是马可·波罗所介绍的元代中国。在新旧知识混淆的背景下,欧洲学者们开始把马可·波罗所说的行在认定为明代的首都北京,行在城的地理位置就这样北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孔图吉的《行在考述》,就是最早进行这种认定的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8.
相同·契合·延伸——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与“私小说”之比较张莉日本大政时期,一种在自然主义文学的土壤中萌芽,依据个人的琐细生活为素材,以吐露自我心绪为主的“自我小说”,在日本广为流行,这就是所谓的“私小说”。“私小说”将作者个体通过作品“自白于世”,其宗...  相似文献   

9.
沉思录     
《社区》2008,(8):14-15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他提倡纯洁的生活,经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会出版,所以从书中你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正在摈弃所有物喷和世俗的困难,去关注他自身纯粹的心智,思考什么对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9.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