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学经过十年发展,已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并探索出自身生存模式。当前网络文学存在题材的类型化使阅读体验变成读者按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在线写作和阅读对海量文本的需求引起作品内容拼凑、抄袭;产业化运作和快速浏览的阅读〉-j惯是网络作品节奏缓慢的根源等问题。原因在于研究主体身份的困惑,研究对象的模糊、文本到达的困难以及因作者、网站与研究者目的不同所带来的文本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文学的审美阅读也是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传媒手段——网络,随即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阅读而言,网络文学表现出了漠视、不关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弊病。所以,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中文学的审美阅读,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范小伟 《中州学刊》2006,(3):246-248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集文学创作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未来。超文本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体式具有质的区别,而且也表现在寄生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创作势必改变传统文学的文本、形象等构成模式,也将导致其阅读方式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4.
孟隋 《天府新论》2018,(1):138-144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经过探析可知:网络文学在作品创作理念、文本形式上与纸媒作品相比,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网络性”并没有深刻地卷入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其真实所指显然是某类特定的“大众文化文本”,因此,作为高雅文化研究概念的“文学性”并非网络文学要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内容组织模式” 这个概念以应对我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从内容组织模式来看,我国网络文学最常见的有两类,即“线下出版”模式和“收费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5.
周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46-150,160
目前的网络文学评论面临如何纳入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难局:职业读者没法启用惯常的文本批评方法;媒介要素对网络文学流通的作用远大于作品生产,媒介批评在市场供需原则之外无所建树;大众趣味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当代市民社会的多元与混杂,专属的标准审美体系的引领作用日益式微。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借助媒介批评带来新方法,通过市场原则下的文学制作人角色带来新任务,认同大众趣味的混杂不是降低文学的品格,而是将文学拉到更现实、更接近读写真相的新位置。在表达复杂的当代经验这个目标上,网络文学批评和传统职业文学批评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努力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6.
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手 ,思考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9):98-103
"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将上升为新一轮国家传播战略大势,中国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或将成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新亮点。通过分析从2016-2017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热"的原因,并追溯其近二十年海外传播的热点与现象、事实与成就、形势与趋势,判断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全球圈粉,亦可成为中国全球文化战略的主角。中国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目前严重滞后、匮乏和缺席,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迫在眉睫。以此为基础方能构建中国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实施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打造国家文化自信,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高峰时代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通过将列维纳斯的“第三方”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或许可以调和阅读的伦理在“文本内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双向互动,从理论上讲改变了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在线批评”的新批评形式.就网络文学作品实际生产而言,这种双向互动影响到底有多大,却值得开展实证研究.探析网络写手写作与网络读者批评互动对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的影响,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保持、主体性功能发挥,呼唤专业批评参与到网络文学在线批评中来,十分必要,它将有利于网络文学未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批评要改变其与网络创作不相适应的格局,需要正视网络作品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和评价方式形殊而理异等现实困境。要破解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二是建立网络文学批评的通变观,三是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