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人的提升,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面对现代性的"解放悖论",乌托邦理论在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而消沉、甚至"死亡"之后,又重新引起西方现代乌托邦论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为乌托邦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广泛的论证,还从若干路径出发,要求在这个普遍物化和异化的时代复兴乌托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这种理论倾向既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转向的理论渊源有关,同时也是现代乌托邦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人本主义解读的结果,但是这些寻求"类"自由、正义的乌托邦路径,在其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背离,因为脱离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设想出的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它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和传统乌托邦主义者不同,哈维敏锐地把握到了乌托邦的空间面向。传统乌托邦概念由于预设了空间的封闭性,因而压抑了时间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能导致"去人性化"的"退步乌托邦"显现。在伦理批判的基础上,哈维提倡以"场所精神"来应对乌托邦的空间困境。这种"场所精神"是哈维辩证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突出了空间感受的日常化和诗性化,以具体场所来反观人之感觉,从大而无当的"理论性感知"向细腻真切的"日常性感知"复归。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小说以及与其关联极深的"恶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等,并非不言自明的术语。学界对dystopia、anti-utopia等语的理解、界定各异,而其汉语译名"恶托邦""反乌托邦"等则往往相互混同。细辨之,"恶托邦"对应于dystopia,"反乌托邦"则对应于anti-utopia,"恶托邦"为"反乌托邦"的上级概念。"反乌托邦"小说是以"乌托邦"为潜文本,将对其之"反"作为立足点的一种叙事文学,即"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作为其隐而含之的前提,通过推演、戏拟,描绘乌托邦构想进入实践之后可能造就的黑暗世界,并通过对此种世界的渲染,表现了对"乌托邦"的拒绝。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本身就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家园,另一种意思是空想的不存在的国家。从《山河入梦》最后一章起,格非就开始质疑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花家舍人民公社。政治层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生活层面的不美好等,都是格非创作的着眼点。继而,在《春尽江南》中,当格非看到黑暗肮脏、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便把乌托邦梦想埋进了内心深处,从各个方面对欲望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这些包含着浓郁的反面乌托邦思想的叙述,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叙事"。联系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与其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批判的着眼点不同,但从更深层面来看,二者的创作目的是相同的,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乌托邦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重新认识乌托邦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史及其各种社会潮流等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当前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正确的认识乌托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目前社会的走向。乌托邦思想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的最大特点是世界性、群众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以及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性。这种同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的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从哲学上讲,乌托邦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所谓的"革命的乌托邦"是对"乌托邦"含意的附加和曲解,其本质仍然是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7.
据联合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62年第3期介绍说:这本集子所收的是已发表的文章和未完成的遗稿,这些文章和遗稿准备用于论乌托邦社会学的一本主要著作,头两部分分别论述乌托邦社会学和乌托邦心理学,直接牵涉到概念本身。第一部分由一篇总括性导言和几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运用不同研究方法把乌托邦主题同那些计划化和技术主义主题联系起来。事实上作者认为这两种现象是乌托邦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决定论界限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乌托邦也从传统乌托邦、现代反乌托邦发展到信息乌托邦。信息技术的虚拟性是新的地理大发现,它开拓了构造乌托邦的新空间,提供了感受乌托邦的新实践。信息乌托邦仍然具有传统乌托邦的局限,同时也传承着传统乌托邦批判现实和设想未来之价值。在冷战之后社会主义低潮之际,在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之时,乌托邦并未终结。乌托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设想,更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乌托邦的演进、发展与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政治乌托邦的梳理与反思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念至上、逻辑推演的思维特征使乌托邦先天性地具有超验品格,而现代乌托邦的悲剧就在于其不屑于作为一种超验性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它往往把自己错当成"人间天堂"的可靠的现实力量.执拗的结果使乌托邦既失去了他原本的批判功能,又引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与困顿.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主要有三大非主流社会乌托邦思潮:源于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源于"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新左派思潮以及作为启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混合物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三者虽然水火不容,但本质一致:主张社会应当根据普世价值和永恒真理设计出唯一的永恒的理想制度。它们从抽象道义出发,自认为拥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来批判现实,廉价地许诺其凭空构想的制度如何公正合理幸福。它们是诱导民众走上错误道路的迷魂药,同时也是悖论:一旦得以实施将会引起无尽的社会混乱而走向其所许诺的社会的反面。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批判各种乌托邦思潮而创造了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必须摆脱各种乌托邦幻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代表的经典乌托邦小说是思想内涵高于艺术探求的理念小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修道院生活方式和城市化进程是这类小说的重要生成背景.莫尔描写的公有制社会美景既充满创意,也引发了歧义.后人的相关思考和探索不仅促成了各种新类别乌托邦文学作品的产生,而且引出了"世俗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反乌托邦"等众多流变概念.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既是批判现存状态的前提,也是未来美好社会的愿景.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乌托邦精神处在尴尬之中.当代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雅各比、詹姆逊与大卫*哈维都指出,一方面我们处在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犬儒主义之中,一切乌托邦都受到质疑,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需要乌托邦把我们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无能中解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恢复乌托邦精神,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文化条件下,重新理解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是空想的,但作为一种在现实判断中追求理想的精神,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乌托邦既与宗教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又与理想主义和超越性批判精神相共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往往体现为对现代性存在的批判,又表达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意义空间。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理想主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想主义乌托邦精神并不等于空想主义 ,批判反思、追求至善、超越性 ,是其要旨。理想主义乌托邦精神是人的特质之一。恰当地张扬理想主义乌托邦精神可以有效地抑制工具理性、实利主义滥觞 ,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马尔库塞毕生关注的最重要内容 ,他的社会主义概念的重心由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领域转向了内在的心理和意识领域 :在当代条件下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乌托邦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的同义语 ,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再是由乌托邦走向科学 ,而是由科学走向乌托邦。但是 ,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概念由于现实主体的缺位 ,却最终沦为真正的乌托邦。但是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有着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乌托邦神话"是人类对极端理想化生存状态的一种幻想,是"原始乐园神话"概念的延伸.中国"乌托邦神话"有其鲜明的地理特征其一,高山与大海(海中之洲或岛)这种封闭性地理环境是乌托邦神话诞生的地理背景;其二,农业社会中对财富与气候的现实期盼最早根源于乌托邦神话;其三,通过天地之间相互交通的地理幻想,人类最终完成了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极限超越.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社会的宗旨是公民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此,莫尔为乌托邦设计了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架构.乌托邦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集体劳动、集体生活、按需分配;在政治上实行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民主政制;在文化上依赖于极度的集体主义和完美的道德主义.乌托邦的和谐社会构想在道德上是美好的,然而却有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其制度架构无法实现其制度目标.乌托邦和谐社会只能是一个静态的消极和谐社会,而不是一个动态的积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不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思辨想像,但马克思理论仍然包含着社会理想的乌托邦维度,即否定或超越现实的批判维度。缺少这一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终极理想和对未来历史的终极关切就不可能显现。因此,马克思理论常常被宣称“历史的终结”的现代性鼓吹者指责为空想和不切实际。由于彻底放弃乌托邦社会理想这一维度,现代性才满足于“单面的社会”,看不到人类历史更广阔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表达着人们的社会理想,但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如果把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相等同,就会形成对它的简单否定,从而使它包含的理论丰富性不能得到揭示。为认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必须从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目标与过程、传统与现代、批判性与宿命论、道德理想与极权主义、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等多侧面对它进行认识,进而揭示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