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引起大学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途径单一;未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策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念;注重隐性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多样化;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障碍;借助校园网络,加强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应对国外意识形态渗透、培养高素质法治公民、推进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统领地位,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中充分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义,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知行合一,从而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同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法治素养隐性教育,以"微载体"为媒介展开,可以尝试以游戏入课、开展主题式案例教学并导入"体验式"第二课堂,打造各类"微载体"的法治隐性教育场景。利用"微载体"开展的隐性教育,可以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茧房"良性效应,精准推送教学内容;需要慎重考虑新媒体传播的"尖叫效应"诱引,严格审核教学内容;应当科学认识"传播心理"作用,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为建立"微载体"法治素养隐性教育的良性多元互动模式,需以"问题导向"方法论整合数据,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并采用"价值澄清法"提炼数据,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提供网络舆论生态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处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不断深化、完善和夯实的关键时期,高校能否将法治价值观予以引导教育并落地生根,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如今,在高校法治价值观培塑方面存在着教师课堂讲授形式单一、学生对于法治课程的印象刻板、高校法治教育环境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师生这条主线进行自上而下的法治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重要作用,借助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结合横向文化涵养、管理规范和舆论引导,打造一个立体化的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培养空间,通过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塑。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法治行为有所缺失等状况。在新媒体时代,提倡用网络的手段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建立校园网络舆论机制等途径,使法治更加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方面."微时代"背景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调研数据来看,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网络交流微平台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加以良性引导,"微时代"背景可有效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我国应当创新高校法治课程的教育模式,探索"互联网+法治教育"的新兴模式,实现由"粗放普法"向"精准普法"的深度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校已然成为学校管理的要求。依法治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法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深化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依法管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8.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不够、教育从业者法治素养偏低和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在课程设计方面将法治教育嵌入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课程中,以普及法治常识推动法治意识生成;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和校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促成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增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协同创新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基于协同创新思想,可从以下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国家教育制度,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有重要意义。问卷调查上海、天津、湖北等省市3 916名本科生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必须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有关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研究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法治的突破口.鉴于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界定不足,建议首先从法律上明确典型高等学校学生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取得学籍的受教育者,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学生,分别研究,以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阐释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研究考量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失存在法律基本知识不足、观念陈旧、法的心理因素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些问题作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的成因分析;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和保障,营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学校应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并用社会实践来强化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端正法律态度,在实践中深化法律意识,处理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就是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对其成长成才存在着迷茫与困惑,"中国梦"可促使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重塑价值观念、拓宽发展空间。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以"中国梦"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开展理想教育,以"强国梦"鼓舞大学生坚定信念;实施责任教育,以"复兴梦"激励大学生勇担重任;推动榜样教育,以"幸福梦"感染大学生见贤思齐;加强实践教育,以"创新梦"激励大学生立志躬行;倡导自我教育,以"和谐梦"引导大学生慎独自律。  相似文献   

15.
社会法治调查被看作是获知社会中法律运行和法治建设的真实情况,是确保法学研究科学性、确保法制改革有效性的手段。真实性是社会法治调查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法学研究、做出法律决定的基本支点。“主诉真实”和“客观真实”是社会法治调查中最基本的两种真实类型。只有针对不同的调查类型,做好调查前期准备,合理设计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娴熟运用调查技巧,才能提升社会法治调查的真实性。从意愿上的“主诉不真实”到意愿上的“主诉真实”,从意愿上的“主诉真实”到能力上的“主诉真实”,进而从“主诉真实”到“客观真实”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断逼近客观真实的社会法治调查的真实性之链。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成为法治运行的重要场域。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已然成为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余杭法治指数2007—2018年12年持续调查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提升进路包括以司法权威重铸民众法治信任、以依法行政推进民众法治认同、以诚信文化唤起民众法治意识、以共治理念带动公民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最新的《刑法修正案(九)》第35条增设了诉讼欺诈罪,再往前,针对恶意诉讼,2013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第13条中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进来、在第112条中规定恶意诉讼。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学界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制手段讨论的回应,学界一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宏观上加强道德教化;中观上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民事诉讼法;微观上制定相关法律规则。以时间顺序观之,对恶意诉讼的规制手段很好地展示了道德内化进法律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过程似“漏斗”般将道德过滤:道德教化暗涵了对人性善的假设,而对人性的假设是法学研究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法律化的直接体现;法律规则通过对道德问题类型化、“拆分”以及逻辑化处理来间接实现道德法律化,从而也使得法律产生强制力。“漏斗”过滤的结果,即被转化的道德要求已经是形式化和技术化了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制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于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