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普及对国家治理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学术界对此存在冲突性观点:乐观者认为互联网通过刺激网络行动主义和强化网络社会链接促进政治参与,而悲观者认为互联网导致网民日益区隔,网络去政治化削弱了政治参与。现有解释忽视了互联网介入方式在互联网应用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机制,本文利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实验从个体层面检验了互联网介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列举实验有效削减了政治参与测量的社会意愿偏差,凸显出中国网民比较活跃的政治参与状况。统计分析显示,互联网介入方式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关键变量,集体性介入显著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而个体性介入则有负影响或无影响。简言之,互联网普及并不会自动带来网络民主,只有集体性介入才可通过强化网络社会联系和信息扩散激发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2.
国家网信办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已达到6.32亿。近年来,飞速增长的中国网民数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同时,互联网也成为了一个中国的巨大的舆论场。但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提供了多渠道、自渠道等传播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公关公司、企业公关部等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网络公关及其传播工作呢?  相似文献   

3.
陈阳 《国际公关》2009,(5):86-88
据来自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到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达3.38亿.宽带网民已达3.2亿,手机上网人数已达1.5亿;中国目前约有130万个BBS论坛。博客数量已达4698万个。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最公众化.最廉价的传播载体与工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5):118-119
<正>网络问政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以参政议政、政务沟通为根本目的,以平等、民主、互动、及时为重要特征的政治参与活动。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强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的门户网站、留言板、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化网络问政平台,开启了网络问政行为由萌芽、起步到被广泛认可的不断深化的历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家张五常、地产大亨潘石屹、羽坛教父李永波、社会学家李银河、文化红人余秋雨,与杨澜、赵薇、林俊杰等演艺明星有何共性?这些名人们与宝马、Dior、蒙牛、中国移动、大众 Polo 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之间有何共性?而这些名人们和牌子货与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又有何共性?先看来自华尔街的报道: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激增,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技术咨询公司 BDA预测,中国网民数量达2.285亿,而美国为2.171亿。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6%左右,而世界水平为19.1%,美国  相似文献   

6.
秋风 《中国农村》2009,(4):14-18
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主轴,在新年伊始的头几天似乎已经准确得到预测。《人民日报》1月4日隽豁版发表了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认为“这一年发出声音的一亿多网民,终将被载入史册”。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个论断,在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应验。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成效非凡。  相似文献   

7.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拥有的数亿计的用户基础,全媒体时代呼啸而至,以往由传统媒体单流向、弱互动主导的舆论监督格局已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继1994年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后,经过20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又据预测,到2020年网民将达10亿。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大规模"即时在线"、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增长给经济结构带来的刺激和调整、互联网舆论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和政治改革的要求,都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动因和背景。如何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和把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其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由于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项重要业态,且其风险溢出效应较大,研究其风险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法的思想联系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P2P网络借贷机构的特征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合理改进。对国内比较重要的P2P网络借贷机构进行了系统重要性排名,并且和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对于推动互联网金融分类适度的监管工作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超越了传统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信息的垄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就在互联网带给人们丰富信息与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即一部分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因过度沉迷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性的依赖症状,称之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1亿,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即时通讯对于中国互联网的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深刺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网民的沟通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谈情说爱地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难以应用于新形势下网络文化软实力的评价,因此文章根据代表性、独立性以及可获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基于偏好排序的PR DEA模型解决评价中指标权重选择问题,并基于实证数据对国内省域的网络文化软实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证明了本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广泛普及,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大同市为例,通过对不同来源的网络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大同市的网络形象,为大同市未来的旅游网络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审美理想,对新时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导向意义。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的兴起,青年群体的生活审美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对于“美好生活”的审美认知也逐渐从“脸谱化”走向“具象化”。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讲,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民审美现状之间的矛盾,需要生活美育的介入。“美好生活”的审美阐释为新时代青年生活美育的出场提供了可能,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基于美好生活视域,从美好生活的主体、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及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剖析美好生活场域中青年生活美育的在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议题出现了由"晦暗"到"美好"的光明转向。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学界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美好愿景等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理论视角:第一,在社会道德层次上,重新激活先哲们对美好生活阐释的本体论进路;第二,在想象意象层次上,集中转换文学家美好生活愿景的先验论进路;第三,在社会意象层次上,中产阶级美好生活追求的符号意向,以及增进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基本福利期许的意象型进路。美好生活研究实践议题具体体现在技术植入日常生活提升人们的美好感知,以及相关政策红利供给对人们美好体验的促进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中国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当然有中国智慧的美好生活建设需要对此批判性地借鉴和创造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采用文献归纳的方法,重点分析了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信贷模式、电子货币模式、众筹融资模式等4个互联网金融模式,探究其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充分重视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 ,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网络已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同时 ,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道德素质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的机遇、带来负面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技术创新发展、人民利益导向、深化改革为逻辑前提,就网络治理论述了一系列新主张、新思想,形成了以网络强国、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为核心要义的互联网治理新思想。基于习近平的互联网治理思想,推进全方位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技术创新体系、统筹规划下制度保障体系、人民利益价值追求下文化共享体系、对外开放战略下国际合作体系,为实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提供新思路,对推动网络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指出,互联网在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激发起一些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伦理建设的思考。认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要具备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