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艺复兴时期时空已经普遍作为一种认识的基础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经典的案例就是透视法,它的作用不是为了呈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而是为了建构符合视觉感受的主观真实性。联系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看,知识的产生要以感性直观为前提和手段,而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并存在于心灵中;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实际上是要求对象符合人的心灵感觉,康德这种哥白尼式的认识,显然是其将时空心灵化后必然要作出的论断。而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要求对象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一个感官经验的世界,是一个符合透视法知识的世界,一个被心灵化了的世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对于康德时空观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筑绘画视觉语言是表达空间立体的特殊语言。为我们揭示三维世界建筑绘画首先是个人的、直觉的和表意的绘画艺术形式。建筑绘画语言的产生依赖于对空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理解、抽象概括,并最终在透视的指导下引领我们进入真实的三维空间。建筑绘画语言反之也对揭示与表现三维空间起推动作用,它是我们收集信息、加强体验重心与力度、提高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活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其作为交流和传达空间信息的视觉媒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视觉的人称变化对观看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视角既是合理观看的前提,也是艺术理念得以传播的先决条件。作品中事件行为主体的观看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强调观者体验感知并沉浸其中,在心理上产生审美移情;事件旁观者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与无行为主体假想视角强调叙述,更注重对事件本质的掌控。通过对视角的人称定位与变化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作品创作目的并协助创作,同时实现全方位、多维度视觉上的审美共识。  相似文献   

5.
怪诞图形是视觉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寓意。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以后,它受到了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并被以不同的风格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之中。它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后者在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只有将怪诞图形的两种表现形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中信息的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6.
追求唯一确定性的思想指向和二元化的思维结构使视觉成为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形象化表达,加达默尔对存在之真理的探索就是通过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建构阐释学的视觉存在论来实现的。加达默尔从视觉对象与视觉主体之间存在的关系去理解视觉观看,并通过对游戏的具体论述建构其视觉存在论,消解了视觉观看坚守的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优先性,使视觉观看在返诸自身中具有了存在论涵义。加达默尔对视觉存在论的揭示,为重新确认沦落于现世黑暗之中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本然自足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画的空间处理关系,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的特性,它的空间观不是如西万风景画中的那种科学的透视关系,而是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来的"透视"关系,是超越了视觉关系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既有国际化大城市风范,又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空间,以西安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城市空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播途径分析,结合空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地理位置功能,研究城市空间文化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变异机制。研究认为,城市空间文化作为物质与文化结合而成的综合呈现,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最直观的认识,也是人们接受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要素; 西安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空间的原初设计理念和价值观的成分,还有人们在观看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赋予它的再生意义,二者之间呈现不确定的联系; 不同类型空间文化有着不同的视觉传播途径和特征,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和场所精神决定着视觉文化的传播,并对城市文化身份制造和推广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视觉文化的增殖,对视觉文化的理论兴趣就出现了。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时期人们都可以遇到视觉文化,但只是在近几十年它才成为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视觉文化理论产生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初,在哲学、思想史、视觉理论和艺术史的汇合点,许多著作也出现了。这些著作致力于研究视觉中心论的问题,即被视、观看和凝视等。艺术史为视觉文化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起点,在这里,前者不仅仅是进行如此分析的一种工具,而且反过来也一样:视觉文化的分析改变了艺术史,使艺术史从此开始把图像作为符号进行解释,从而使我们能够将图像作为文本来阅读,图像是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整体部分。尚未得到解决的在艺术史家与关学家之间引起烦恼的现实和理论的问题,是作为文化特殊形式的视觉文化与艺术——尤其是与在文化对立中建构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在1996年,讽刺时事的《十月》杂志提出重新思考艺术史的历史基础,以至于允许后者通过人类学建立一座通向视觉文化的桥梁。至少到现在,如此首创精神还未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10.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对现实主义戏剧二分、旁观者视觉机制的变革。"间离"即历史化突出了人和行动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和可变性,这为观众、演员批判性地观看、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间离"是观众、演员、角色三者之间认同-去认同双重运作的观看机制,同时也是观众和演员观看、反思自身的观看的机制。"间离"视觉机制的变革,是布莱希特"复合的观看"的尝试,致力于建立一种争论式参与性的观演关系,观众、演员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观看者,同时也是反思着的行动者。这是现代主义戏剧参与性观演关系变革一种成功的尝试,也是对审美介入的一种探寻。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看,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观看,贾科梅蒂坚持真实的视觉,复制下实际的观看,成为他的艺术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贾科梅蒂归属于西方艺术史中单纯直观的视觉路线,并且,和同时代现象学家的某些看法有了相通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贾科梅蒂在视觉史上的突破。这种揭显,在当代视像形态中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肉身性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的真理观,是建筑在主客相分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它把真理视作主体认识对客体规律的符合,西方传统的艺术真实观也与此相似.随着人与世界相融的世界观的出现,西方的真理观出现了向存在去蔽的转向,艺术更被理解为"真理的形成与发生",理解为"真理自行置入作品";随之语言观也发生转向,语言被理解成了"世界的窗口",被理解为"存在之家".  相似文献   

13.
“巴洛克”(Baroque)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这一概念原则上延伸和贯穿到构成这个时代的所有观念和文化形式中。“巴洛克”一词原义为“形状奇特而色泽异常的珍珠”,被定义为“变化无常”“奇异”和“古怪”,它接受和容纳任何奇异的、不符合规范的事物,不规则的形式开始散发出魅力。“巴洛克”通常与“无限”“新奇”“浮躁”“疯狂”“反同一性”“多元化”“欲望”“颓废”等概念相关联。具体而言,巴洛克的视觉秩序表现为对无限空间的接受,对去同一性视觉制度的容纳以及对多元混杂状态的热衷和欢呼等。这一视觉秩序体现了巴洛克时期人的视觉认知、空间感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变化,它既是空间表征模式变化的结果,也是一个时代政治、文化、经济、科学、艺术、宗教等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在沃尔夫林所说的“涂绘”的风格、尼采的“酒神的狂欢”、本雅明的“悲悼剧”的隐喻、德勒兹的“褶子”等概念中都看到巴洛克视觉秩序的表征。它是对笛卡尔透视主义单一性、同质性视觉秩序的颠覆,这一切都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也因此孕育了一系列标志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萌芽。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关于绘画的讨论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写作,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绘画哲学。对梅洛-庞蒂而言,身体知觉的透视让我们抵达物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实在性现实",透视表达了我们对显现的事物的感受性。沿着这一思路,梅洛-庞蒂结合空间结构中的纵深维度,进一步阐明了身体视觉和空间感知关系中的"深度"概念,并指出深度既是空间内的身体和物体共存的原因,也是视觉和空间的构成性关系的结果。梅洛-庞蒂认为,真正的绘画是对我们观看体验的再现。不同于文艺复兴透视法以消灭深度的方式来重构画布立体空间,塞尚承认物体自身对视觉的阻碍,并且在绘画中探索隐藏的深度领域,这也是塞尚备受梅洛-庞蒂推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美术和音乐比作姊妹艺术,并将二者一起进行比较。在对音乐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听到:这支曲子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又如在美术作品的评论中,人们又用:画面有很强的“音响节奏”感,如此等等。 在具有时间形式的音乐艺术中,音响的节奏能以听觉和视觉来感受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根据生活中的听觉经验和视学经验的相互联系,把不同的音调和旋律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空间上的形象或感情,如一个单一音调的平行进展,就像一条线在画面上的平行延伸;一个旋律进行中的快慢、强弱,也可以变化为一根线条变化的紧、疏、浓、淡。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常能使我们有如身临目睹某种景观之感。在不完全具备时间要素的绘画作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视觉经验及主体的对象化观照是视觉文化形成的关键,消费主义为视觉文化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观看”有着复杂的文化意义,视觉文化蕴含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自欧几里得用直线构建空间以来,西方的绘画艺术走向了写实主义,艺术家们试图用线性透视法来建构真实的三维空间。然而,随着欧几里得空间观念的被质疑,绘画艺术中的空间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与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达利的《耶稣受难》表现了人类的艺术意志,其艺术意志正是体现在其空间意识的变化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表明了...  相似文献   

18.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对于传统仪式的传播同样如此。裕固族传统仪式富含拥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对其文化释义的研究,可从符号文本的双轴视域出发去理解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及其传播实践如何与身体实践、仪式展演、时空再造等诸多要素发生勾连。通过搜集整理视觉符号,再将其打造成专属于仪式传播的视觉识别系统,一方面,传播者可借此甄别判断所要传播的各类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接受者也可在观看的同时通过查询实现更为精准的解读。通过这种顺应时代特点而生发出的“观看”仪式的全新方式,裕固族传统仪式可在构筑现代社会“视觉图景”的同时,借由视觉传播实践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中,视觉信息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各民族丰富的视觉文化,为视觉人类学考察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人类学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也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给予了深厚的学理支持。视觉人类学不仅可以与人类学母体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对文物、艺术史、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也可以对语言人类学中的可视性符号、体质(医学)人类学中的“内景反观”异视现象进行探讨;而视觉人类学以影视拍摄为主要方法的影视民族志表达,已经成为人类学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媒体开启的视觉新时代,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莫奈的艺术视觉是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以前西方原艺术视觉定式的历史性突破。由于在绘画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艺术视觉的主体选择,才引发了西方画家色彩视觉的解放及整体艺术视觉的拓展,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画家的创造性艺术视觉的水平,这是其历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