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由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观、哲学、宗教等观念形式组成为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并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轨迹,从中找出它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分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在其思想发展后期,已然表现出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倾向。其中,尤以马尔库什的文化哲学批判与赫勒的政治哲学反思最为显著。前者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通过延伸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边界,在确证二者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否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效性。后者从当前资本秩序的政治结构出发,依托对具体政治法则中道德谱系的发掘,在建构指向良善生活的道德—政治体系之后,旋即瓦解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理论妥协,暗示了西方左翼思潮对当前资本主义新格局采取的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一重要发力点的缺失。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重塑文化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就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左翼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实质是彻底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5.
为自己的政治立场附魅上一种普遍性外观,用一种抽象的和非历史性的视角来理解现实社会和政治,这是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特点。早期马克思通过自己的政治立场揭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普遍性附魅以及资本的普遍性附魅事实,这是他建立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个策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依次阐述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普遍性的和特殊性的相生相成关系,最终确立了从历史性和特殊性的角度来理解现实政治的哲学立场,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性附魅进行了彻底的祛魅,并为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在理论上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哲学批判揭示意识形态和虚假意识的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政治批判论述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真实关系,通过文化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全面批判。  相似文献   

7.
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一直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在21世纪仍然表现出强劲的研究势头。总体来看,21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判,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延续了其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制度、异化的暴力政治和异化的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深入批判,从人的全面解放的哲学立场出发,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弊端、问题及其根源,厘清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方面存在的新问题,寻求改善经济危机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困境的办法,对于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实现,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将研究视角从近代政治哲学转换到古典政治哲学,是拓展《资本论》政治哲学激活研究的一种路径。古希腊哲人关于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关系的理解,为阐明《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开辟了新的空间。《资本论》将价值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引入现代经济形式分析,继承并发展了古典政治哲学对于经济生活的政治和道德意义的理解,为重塑现代人的经济存在和政治存在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资本论》的政治哲学主题既不是悬置超越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绝对正义,也不是纠缠于资本主义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的分配正义,而是通过指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正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超越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塑造的“特殊正义”幻象,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涵的“普遍正义”。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有着多重内涵和多维特征:在解构逻辑上,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压制;在建构逻辑上,分析了空间经济与空间意识形态的关系,考察了空间政治、空间法律、空间道德、空间艺术等具体的空间意识形态形式,建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在重构逻辑上,要求维护社会空间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空间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对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和建构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