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回答,需要全世界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和响应。但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共时性矛盾、部分国家基于镜像思维导致的价值理念冲突、全球治理能力与现实诉求之间不平衡等因素,深刻影响着部分国家、政党、国际组织等主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响应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行为实践,国际社会必须明确不同主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强化核心主体的集体认同、增强中坚主体行为的定向凝聚性、推动国际组织体制机制变革、增强传播主体的正向驱动性等路径,最终发挥现实的人的能动性,有效改善并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响应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球治理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通过共同协商和共同行动来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无论是从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规章制度还是从主客体方面,都可以看出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合。中国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以自己的视角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并对自身和全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以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角参与全球治理,为全人类经济、政治和理论等方面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国家间的利益汇合点为基础,强化共同利益维度,通过共享利益强化共担责任意识,最终形成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担当、命运紧密相连的外交理念,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未来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国际社会带来亟待解决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存,实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以及各国共同增进海洋福祉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全球治理海洋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存,还指明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创新的全球海洋治理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超越西方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维护海洋的和平与安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承担保护海洋、保护地球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也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要秉持的根本理念。为应对全球卫生安全危机,公共卫生从单一国家治理经由国际卫生有限合作走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由于受到理念共识相异、集体行动意愿缺乏、全球民主失衡、经济发展赤字、信息与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重大挑战与困境,亟待改革完善。为此,推进治理理念革新、坚持经济共享发展、构建公平正义、互嵌融合的治理机制、强化信息与科技合作等是改革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全球和平发展和文明发展擘画的新蓝图,其出场是基于全球治理体系失序、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文明文化交流互鉴失范的治理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语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和以义为先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及中国国家治理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昭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现实必然性。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领域建设,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增进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实现美美与共;注重协调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模式等现实路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外交局势在外交理论和治理体系上做出的伟大变革,也是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梦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梦的目标所在。作为当下中国核心外交理念,它必将引领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科学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维护世界的持续和平发展。 因此,分析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涵,并从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四重维度进行阐释,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全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全球治理理念滞后是全球治理失灵的根源之一,过去"一元主义治理观、工具理性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为主导"造成了全球治理的困境。新时代中国以多元治理、关系协调、互补共进等思维方式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全球治理的内涵;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增强全球治理的宗旨意识;树立"共赢共享"理念,坚持全球治理的责任原则;树立"聚同化异"理念,积极探索国家间矛盾化解方式;树立"民心相通"理念,塑造全球治理"情感"路径。理念创新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发展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努力建设平等公正的全球治理秩序,培育开放包容的主权国家发展思维,展现契合于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它以增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方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指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保障,开启了全球治理新时代。在全球性问题集中爆发、"搭便车"国家增多、传统治理机制"失灵"、安全困境尚未走出、国际组织种类繁多且兼容困难的背景下,中国要循序渐进,从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入手,借共建"一带一路"之际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战略引导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坚实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人类文明建设的实践,推动着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必须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大文明。人类大文明是一个极其复杂、十分庞大的系统,它由三大文明——生态文明、社态文明和个态文明构成。而生态文明又由天态文明、人态文明、地态文明(境态文明)、物态文明组成;社态文明则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构成;个态文明也由身态文明、心态文明、思态文明、行态文明组成。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整个文明系统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论史前人类的历史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活动是人类基于生产实践活动而伴随的另一种实践活动,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历史交往作为一个历史哲学概念,指的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各领域、全过程,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后果的人类社会性行为。历史交往对史前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对语言的发展和心智的形成以及地域文化和国家的起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交往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交流、融合、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奥林匹克以体育运动作为基本的中介形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藩篱,促进不同类型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这种独特的引力和张力,是它作用于人类文明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之一。正因为如此,任何主办奥运会的国家,都不能不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加强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扩大本国文明的国际影响。准备和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必须高度重视“人类文明”这个主题词,把文化交流和推介的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4.
阿伦特论人的境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伦特通过对被混淆的人的活动方式 :劳动、工作与行动的区分 ,揭示了与这些不同的活动方式相应的人的境况的意义深远的差异。这些活动方式在人的活动等级序列中位置的变化 ,正是现代社会与古代城邦社会差异的主要表现。通过这种对照 ,阿伦特对现代世界中公共领域的衰落、人的能力的衰退、消费社会的兴起给予了富有启示的阐释。阿伦特希望由此提醒世人重新肯定行动、重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 ,不仅在于它明确的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关联 ,而且在于它实际上把市场经济看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条件 ,同时 ,实际上也把“人的全面发展”当成市场经济产生的价值观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的全面发展”以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实践哲学作为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标志,人的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无论是作为社会关系的人的总和,还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及实践本身而言,人都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显著特征——绝对的历史主义及其实质——实践一元论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随着人类自身的演进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的天然有机统一论到近代的主客二分对象论,再到当今生态危机条件下必须确立的新的和谐论,反映着人们对这一关系认识的逐渐深刻和完善。人类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着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当今条件下我们应该确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作为自然机体中的必须以实践方式存在的一分子,改造自然的绝对限度是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索绪尔区分共时性现象和历时性现象的思路,力图从感性认识的时间特点上说明人类意识的特性.我们首先确定动物与人的网膜象信息处理系统是历时性的动力学系统,但是人类语言活动已经明确地显示人脑又是共时性的信息处理器.本文依据贾德的视知觉实验对人脑的映象库和映象翻页机能做了详细叙述,指出人脑的映象勾连操作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部分.人类的双子结构和双维度的映象动力学体系,使人脑截然不同于动物,人类依靠自己独特的感性认知、记忆和语言功能拥有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人类由于自然生态的危机、社会关系的异化、信仰体系的崩塌,越来越感到"失去了存在的家".帮助人们找回自己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的家园并善待自己的家园,就成为哲学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相似文献   

20.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人类心理生物学研究的渊源入手,探讨其主要理论,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