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社”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俄国村社及其前途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民粹派均有着重的论述。其中,马克思与民粹派的论述有着明显的异同,因而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疑惑。为释解这种疑惑,本文对民粹派的论述作了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评析,希图从这一角度去全面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俄国村社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的一个悬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否对立;列宁是否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及评价。“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解读,更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深入研究“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论的最重大的发展。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同列宁关于世界革命“同时胜利”的战略思想并存的,它未从根本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论的最重大发展是“东方国家决定”论,即世界社会主义胜利取决于东方国家革命发展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4.
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前期史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革命民粹派是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其基本力量是一批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提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粹主义学说,它的基本点大体是:农民是俄国的主要革命力量,应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实行社会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以小农经济和农民村社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民粹派运动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农奴制残余、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传播民主主义的革命意义,因此历史上称为“革命民粹派运动”。列宁指出,这个时期的“民粹派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列宁思想的寿终正寝,反倒预示着认识列宁思想新时代的到来。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是理解列宁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论或社会民主主义批判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后期帝国主义论或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从重思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与逻辑开始。  相似文献   

6.
列宁“一国建成”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一战”期间或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以及列宁始终坚持“同时胜利”论 ,否认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都没有准确反映列宁的思想。实际上 ,列宁最终也未提出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列宁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 ,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思想 ,对“社会主义”和“社会革命”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俞良早教授关于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仍然主张"共同胜利"论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列宁在该文中明确无误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当时提出的"一国胜利"论,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但是也包含开始社会革命之意;联共(布)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是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斯大林借此将反对派清除出党并作为敌特分子加以肉体消灭,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劳动人民,同国内外强大的阶级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于保卫住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并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指导下,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它对各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已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学习列宁的有关论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思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时,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立足于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确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坚持用历史辩证法阐释社会发展问题,并把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诉求。务实性、辩证性和人民性,构成了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1.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所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应该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也就是要坚持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当时苏俄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所表现的全球视野,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侧重分析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导出的是社会主义首先一国胜利说。列宁全球视野与国际上流行的中心外围论相比,存在着方法上的区别,列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而中心外围理论者没能把马克思的历史方法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于如何理解列宁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国内外学界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争议日趋激烈.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列宁主义不是根源于马克思学说,而是来源于斯拉夫主义,这种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列宁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著作.还有一些人割裂列宁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认为列宁没有掌握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学说的主要代表是列宁,不是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从哲学上看,其思想既不是"先在决定论",也不是"历史预成论",而是反映了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后形成.这一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首次初步回答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列宁后期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体现了始于列宁而成于邓小平的"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这一理论在新世纪对推动东方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村社问题是俄国民粹派的理论核心。跨越好本主义阶段,以现有的农村公社为基础,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村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俄国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的设想尽管有理论上的局限性.但单就对俄国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上来讲,是极富创见的。事实上,其“健全而宝贵的内核”对马克思晚年的思想.特别是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的形成也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一文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认为否定列宁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思想是错误的,把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混同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领导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现实与实际地把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要点是: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决定俄国必须走一条特殊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农民问题的首位意义、引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工作的重心、必须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与满足农民的经济利益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列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贵探索,对于当今中国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民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对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发展还是强加存在认识分歧。论题从斯大林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这一理论的真正内涵,对有关是非进行评析,从而弄清其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