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世纪之交,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在遭遇后现代思潮的挑战与冲击.雅克·德里达通过<马克思的幽灵>的本文书写将这一对接与遭遇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现实.本文认为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其解构思维对于打破以往僵化教条式的理解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对马克思本文"后现代意蕴"的发现式读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解读也具有否定性后现代主义所共有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特征,应当加以否弃.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应当在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的基础上,重建现代性.重建的哲学范式,当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被看作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解构.心理学并未置身于后现代思潮之外.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便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中脱颍而出的社会治疗理论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治疗,并对现代心理治疗范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由于社会治疗的理论重心和关注基点已由现代心理治疗对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注重转向了历史的、文化的方面,并在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精神的超个体性、创造性以及视角多元性,因而成为美国心理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启蒙运动、发韧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而作为"现代性产儿"的社会学其产生、发展都与现代性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由现代时期进入后现代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上升期形成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范式的两大传统--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当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释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困境.与此同时,各种后现代学术思潮此起彼伏,社会学领域更是大师迭出,他们纷纷对现代性--这一社会学的母体展开反思与批判,以重建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4.
西方工业革命演绎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两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文化批判与社会革命的历史图景.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批判现代转向的当下境况.孕育于又超越于“现代性”的“后现代性”再演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5.
尼采时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哲学和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对德勒兹的后现代思想具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后现代认识论、差异理论、欲望理论、游牧思想等方面.正是借助尼采,德勒兹建立了独特的后现代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性中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关“后现代”、“全球化”的讨论是对“现代性”诞生以来人类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总结 ,也是对 2 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展望。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两种社会文化思潮 ,“后现代”与“全球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参照点都是“现代性” ,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现代社会 ,只是 ,后现代更多地是站在质疑与批判的立场来反思现代性的 ,而全球化则更多地是站在维护与提升的建设性立场来推动现代性发展的。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后现代思潮 ,都没有因此而改变社会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 ,从而实现社会理论研究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青春之歌>、<施洗的河>显示了20世纪50、90年代汉语言文学想象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前者置于现代民族国家创建之初,面对建构历史理性神话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人生活政治出发,将灵魂得救之途锁定在社会科学理性上.后者遭遇准后现代社会,形而上学的普适性、普世性被动摇,科学理性在解构化思潮中受到普遍质疑,俗世的神话破灭,人的无根性表现得触目惊心,于是,小说又将灵魂得救之途指向马太福音书.形而上学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相继现身,反映了此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动和中国的文化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0.
陈成才 《学术论坛》2005,(7):164-167
<蚊子与山歌>总体上笼罩着后现代的语境氛围,其文本谱系重点出示了一个在强大异己的"他者世界"中,个体为葆有自我的尊严、价值和意义而反抗、逃避,但最后不得不放弃坚守而妥协的事实.这种后现代的文学书写,既有价值沉沦的一面,也有文化反省的一面,对时代有某种积极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