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王,连他自己都承认这一点。拍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时,冯小刚39岁。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回归贺岁之列,拿出了贺岁巨制《集结号》  相似文献   

2.
张明芳的学术新著《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出版了,可喜可贺。近年来,贺岁片热已成电影文化的一道景观,贺岁片自身的艺术品质与创作规律以及贺岁片热的文化背景与接受心理等也成为富有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1997年,背水一战的冯小刚拍摄了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从此,他和中国电影一起以"贺岁"之名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4.
贺岁经济学     
2002年12月,内地电影贺岁档呱呱落地。从那时起,中国电影市场像更换了发动机的超级跑车一样,以每年超过30%的幅度狂飙。9年间,贺岁档贡献了16部票房过亿的电影,这些影片的总票房超过40亿。这些数字,给所有的投资者打了鸡血,大量热钱涌入贺岁档。贺岁的概念虽然由电影而起,却并非由电影专享。贺岁相声、贺岁话剧、堂会等也在贺岁片之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贺岁片"变得多有"贺岁"之名而少有"贺岁"之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贺岁节日文化消费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也因为对电影放映"档期"和影片类型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正确.在元旦前夕到春节期间上映的影片,其实不能说都是"贺岁片".真正能够称得上中国"贺岁片"的电影,应该在生活内容与艺术审美方面都具备"欢喜+温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甲方乙方》是十年贺岁的开端,冯小刚成为过去十年娱乐大潮中的主力。他把社会上各类热门事件编排进他的电影,构成人们饭局上一年的谈资,先是全北京,而后走向全中国  相似文献   

7.
掐指算来,贺岁档是从1998年《甲方乙方》卖出3000多万的票房开始记起的,从那时起每年1月到2月底都会出现群英车轮大战冯小刚的局面。但随着春节市场的不断扩大,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显然无法满足院线对真金白银  相似文献   

8.
最近,关于邵雨涵的新闻很多:美国《花花公子》欲用高价购买她的性感照片;3月23日在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演出中,她与周杰伦同台飙歌;还传闻她将和香香一起参加冯小刚执导的2008年贺岁片《找包》……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3)
冯导今年没拍贺岁片,不过也没消停,亲自出演的一场小闹剧,造成的轰动效应不比贺岁片差。冯小刚、陈凯歌和张纪中三位导演出席某新闻发布会,当记者问:"《无极》、《千里走单骑》同时上映,你为何先去观看《千里走单骑》?"时,冯小刚当即翻脸,粗口"炮轰"记者说:"你问这个问题很不友好,有点操蛋,还有点挑拨离间,北京的媒体不能这么没水准。你让我很不高兴。"随即该记者想解释一下本无恶意,话还没有说完,冯小刚立即回应:"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不招你,你也不要招我,你要是让我不高兴,我肯定也会让你不高兴。"全场气氛顿时紧张,无可挽回地陷入了尴尬。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离不开精彩的台词,而让台词大放异彩的则是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本文运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对冯小刚贺岁片台词中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推导进行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体会电影台词修辞的修辞效果,从而彰显影片的艺术魅力,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他曾经希望将一生献给配音事业,却最终在影视剧中找到了能够徜徉的天空。他曾是“冯氏贺岁片”中连名字都没有的“龙套王”,却终因冯小刚的《集结号》而大器晚成。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的"麻烦"一直与"风流"并存,事实上,"聪明过人"才是他以十年贺岁洞察社会的本钱冯小刚给大众的印象是"这个人很麻烦",他和媒体之间的纠缠总是"剪不断、理还乱",都快成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大陆贺岁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贺岁片的概念界定、操作模式和电影文本分析等三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如果着眼于贺岁片的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仍需更新思路从四个方面加强并拓展相关研究:其一,进一步加强有关贺岁片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贺岁片寻求准确定位,形成统一认识;其二,拓展贺岁电影大众接受环节的实证研究;其三,增强研究的批判性和指导性;其四,着眼于品牌价值的维护和提升,探求贺岁片未来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加强贺岁片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改革与拓展提供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这期杂志即将付印的一刻,编辑部内部出现了一点分歧——分歧不在于我们报道的宗旨:冯小刚拍了10年的贺岁片,很多都准确地切中了中国的社会情绪脉搏。分歧在于用什么样的照片放在封面上。  相似文献   

15.
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浓郁的现代性、都市性和商业性赢得了电影市场。他的每一部电影讲述的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电影创作者对都市生活的独到理解。创作题材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因而看上去既像是一部现实片,更像是一部寓言片。  相似文献   

16.
王倩 《今日南国》2008,(3):42-44
又到一年贺岁时,满城叫卖贺岁片. 容纳了圣诞节、元旦、春节甚至情人节四个节假日的贺岁档,已经成为了国内最成熟、最稳定和票房产出比最高的档期.所以在没有了"黄金甲"似的垄断和霸道后,2007年的贺岁档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年初,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非诚勿扰》刚刚上映一个月,就创下了3亿多元的票房,被美国好莱坞影人惊呼为“东方奇迹”。可是如果我告诉你,当年冯小刚进入电视界的时候,他想在跑龙套之余演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匪兵甲”,都被斥为“长得太丑”遭拒,你信吗?那么,冯小刚是如何从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电影爱好者,奋斗成一位名导的?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来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  相似文献   

19.
知青旧照     
《山西老年》2014,(2):18-18
葛优的父亲是著名演员葛存壮。"文革"时期,葛优中学毕业以后便到北京昌平插队,因为身体单薄而被分去养猪。为了回城,葛优开始投考各类艺术团体,却屡试不中。在父亲的点拨下,1979年,他以小品《喂猪》叩开全总文工团的大门,当上话剧演员。这年他22岁。1993年,葛优主演张艺谋执导的《活着》获戛纳影帝,接着和冯小刚多次合作,成为中国贺岁电影支柱、当之无愧的百姓影帝。  相似文献   

20.
十二月之最     
十二月最响亮口号应该非冯小刚莫属,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这句“我不拍电影,观众看什么“惊人之语。当然,后来他又把这句话解释为一句调节当时记者会上严肃气氛的玩笑话。1999年岁末的贺岁片远不如1998年末那样热闹,两部大腕云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