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丹凤 《现代妇女》2014,(7):349-349
本文通过介绍苏格拉底其人及思想,突出苏格拉底之死,他留给我们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阐述了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贤哲, 擅长“辩术”,常常将那些学富五车的智者辩得哑口无言、尴尬至极,可却因此得罪了当时很多思想辩论的“智者”。公元399年, 终于因为得罪的人太多,苏格拉底被3位饱尝其“辩证法”之苦的“智者”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神持不同见解者,治罪惩罚。”这一次,不论苏格拉底如何能言善辩、机智过人,雅典法院最后还是判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70岁之际被控慢神和蛊惑青年之罪,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饱受摧残。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不愿低眉屈从,被民众法庭判处有罪,身居囹圄亦不愿背弃心中的正义越狱而逃,最终慷慨赴死。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源头,对东西方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从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基本认识与比较出发。探讨两者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希望对我国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联系好时间,我们摄制小组登门采访了胡老。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31日的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3.2万人的冲击》播出后,一时间在日本引起广泛讨论,无缘社会中的“孤独死”更是给人们心灵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只有了解日本社会孤独死的现状、产生原因、日本社会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才能为我国老龄社会建设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因为毒化了雅典的青年被判喝毒药自尽。社会生物学,或者更时髦地称之为“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否有类似误人子弟的嫌疑呢?虽然在我看来,进化论是思想界最激动人心、最富启发性的领域,与此同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人类行为的自然选择里隐含着一些阴暗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刘涌,中国13亿人口中的一分子,中国当代最著名的黑社会头子。刘涌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理当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这是三岁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但现在,犯了“死罪”的刘涌,由一审判为“死刑,立即执行”,被二审以完全相同的罪行终审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就是说,在法律的光天化日之下,在13亿中国人众目睽睽之下,犯下《刑法》中“领导黑社会罪、故意伤害罪、非法经营罪、故意毁坏财务罪、行贿罪、妨碍公务罪、非法持有枪支罪”等七项滔天大罪的罪犯——刘涌,被坦坦荡荡地“放生”了。判处刘涌“生”的原因和“死”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让我们看看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刘涌《判决书》的判词:刘涌“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鉴于其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对其可不立即执行。”这就是说:刘涌由“死刑,立即执行”,改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就是因为以上这51个字的  相似文献   

9.
声音     
读者王家年:百善孝为先。在今天,不孝敬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即使情节严重,也只能构成虐待罪或遗弃罪,最多判有期徒刑,不至于搭上性命。而在古代社会,正如《孝经》中所说的,“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相似文献   

10.
声音     
读者王家年:百善孝为先。在今天,不孝敬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即使情节严重,也只能构成虐待罪或遗弃罪,最多判有期徒刑,不至于搭上性命。而在古代社会,正如《孝经》中所说的,“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相似文献   

11.
规划人生,判断力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广场上和人探讨哲学。一个富人对他说:“你这么穷,有什么资格谈哲学?有本事,你也发一次财,过上富人的生活。”苏格拉底答道:“我不想发财,如果我想发财,我完全做得到。”富人对苏格拉底的话嗤之以鼻。 那年春天,苏格拉底购置了加工橄榄果的机器设备。苏格拉底的行为令很多人不解。其实,苏格拉底凭借自己渊博的气象知识判断那年夏天当地多雨,所以,秋天的橄榄果肯定会大获丰收,如此一来,秋天替人加工橄榄果肯定是一桩不错的生意。  相似文献   

12.
李愚  杨新彦 《现代妇女》2005,(11):15-15
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于是带柏拉图来到了一片麦田,让他去摘整个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那颗麦穗回来,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许向前走,不许回头。柏拉图照苏格拉底说的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看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就没有摘,待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过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已经错过了。苏格拉底说:你已经得到答案了。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揭露美国虚假梦想的代表作品,《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将该部作品的虚构空间和现实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写在德尔斐神庙门上“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作为自己的哲学格言。苏格拉底是为了服从德尔斐神的要求,履行自我审查和自我认识的宗教义务,因而关心对个体的人的探讨。柏拉图在解释这一格言时,意识到了苏格拉底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主张把人的问题投射到更大的平面图上去,认为不应当在人的个人生活中,而应当在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研究人。自此以后,对人的认识似乎成了一个阿基米德点,始终困扰着各种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人的属性是认识人的出发点,而人的属性则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一般地讲,属性是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而《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取材新颖,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而罗生门中的下人脸上的脓包似乎象征了人的罪恶心,一开始极力地掩饰、压抑。最后在是生还是死的路口放弃了自己的那一点点"正义"。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入手,尝试分析《罗生门》一文的特点及内在表现。  相似文献   

16.
梅桑榆 《老年人》2005,(4):31-31
苏格拉底有一次看了商品琳琅满目的市场后,感慨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东西我用不到!”我是凡夫俗子,却与其相反,每到市场上转一遭,往往暗自感慨:“这世界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是我需要的呀!”我想,苏格拉底逛完市场之后,肯定是一身轻松,仍然会专注于他的哲学。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需要什么,不会为市场上的种种好东西而乱了方寸。抛弃了巨额家产的银行家之子第欧根尼,坐在木桶里一面晒太阳一面思考哲学问题,他也很清楚自己不需要什么。只因他有如此境界,所以敢于笑傲王侯,对问他需要什么并表示可以马上赐予的国王说:“那就请你站在一边,…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初,金永华署名举报自己的顶头上司、在浙江兰溪有“不倒翁局长”和“好色局长”之称的交通局长叶福金的经济、生活作风等问题,结果遭到叶福金的打击报复,被免去职务、扣除工资奖金、行政记过处分、行政拘留3天,直至被辞退。在此期间,金永华继续不断地向有关部门举报叶福金的犯罪行为,终于引起检察机关重视。2002年8月,法院一审认定叶福金犯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贪财贪色的双贪局长终于被扳倒了。然而,金永华的痛苦岁月并没有结束。他的“官司”一直打进2004年……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昂首迈着大步,一头撞在了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疼吗?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无独有偶,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足有五  相似文献   

19.
君子不独乐     
如今已很少为世人所知的范仲淹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个字,可谓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书,比之亨利·柏得烈的惊世之语:“不自由、毋宁死”,竟然还早700多年。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马路乞丐”孙进虎拦车索要钱物,引发车祸致人两死三伤,被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依照《刑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起公诉。以这种罪名将一名在马路上拦车索财的乞丐提起公诉,在中国尚属首例。这种做法是否适当?有无矫枉过正违反法律的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