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朔是一位对散文颇有建树的作家.他的《雪夜遣怀》诗云:“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唱晓鸡.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他怀着一颗“诗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集《海市》序中,他说: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正确使用,这是人所共知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尤应注意表达形式的规范化,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有待改进。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第五课,是《中国青年报》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社论,标题是《敬告父母们不要贻误子女前途》。文中有一个标点的使用就值得探讨。“我们要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克服林彪、‘四人邦’造成的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古老的大地焕发绚丽的青春。”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一本书如果标题新颖,便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总是力求使标题能概括地反映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并使其贴切、简练醒目.狄更斯在为《大卫科波菲尔》一书定名时说:“为了这个名字,我的心潮起伏,犹如波涛汹涌的海面!”作者尚且如此,译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译好几个字的标题,译者往往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才能使译名“忠实”又“通顺”.切不可小看区区几个字的标题翻译,这实际上是一篇大文章.译者该慎之又慎,丝毫马虎不得,须认真地思考,悟出更多更好的译法才是.同时,从一个标题的翻译也可以看出译者的水平,他的外文水平以及翻译时所遵循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茅盾先生写的《风景谈》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认真学习和研究它,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文章的标题就很不寻常。“风景谈”是谈风景吗?文章几乎没有一处是湖光山色的描写,也没有一点名胜古迹的介绍,写延安,竟连“宝塔山”都不挂上一笔,显然,作家的心思“不在乎山水之间”。那么,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叫《风景谈》呢? 在文章已讲过几遍之后的今天,我才解开这个谜。  相似文献   

5.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实践中,稍有不慎,就会因义生文,或望文生义,曲解词语,有悻于语言规范或作者的原意。下面拟谈三则,以就教大方之家。其一:劳燕分飞《温州日报》1996年7月30日载有《比翼双飞两“状元”》,这是两位作者分写两篇报道的总标题。副题是《记我市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吕静妹、王晓波》。《咬文嚼字》1997年第4辑《“比翼双飞”岂可乱用》指出《温州日报》在总标题中乱用“比翼双飞”,说得恰如其分。但文中最后说:“若此,那就不是‘比翼双飞’而是‘劳燕分飞’7。”其实,两位关系并不密切的考生各奔前程,也不能说是“劳燕分飞”。劳…  相似文献   

7.
《雪夜林边小驻》的前景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诗人,其代表作《雪夜林边小驻》于1923年发表于诗集《新罕布什尔》中。文章根据文体学理论,以前景化的视角从“过分规则化”和“变异”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通知”之类的文种名称单独作标题,称之为“文种作标题”,这是应用文标题的写法之一。然而,并不是大部分的应用文都可以用文种作标题的。哪些应用文及哪些应用文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文种作标题,应用写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药》和叶绍钧的《夜》很值得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都在走“为人生”的艺术之路,面对“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反动派,两者都表现出一样的铮铮傲骨,在艺术探索上均取得了不朽的业绩,通过比较又能看出他们细微的差别。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药》和《夜》都是篇幅较长的小说,若分别教学,需十课时讲完。我尝试用比较法讲授这两篇课文,只花了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第二课时让学生比较同异之点,作书面作业;第三课时教师小结。学生反映:这三节课别开生面,收效较大。现将两文的异同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的标题,正是这“居要”的“片言”,全篇之“警策”。有人把标题比成文章的“窗户”,透过它,可见全文内容;有人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心灵的窗户”,可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感情;还有人把标题比作文章的“高峰”,登上高峰,可以鸟瞰文章的结构脉络。因此,对学生讲解文题与指导这方面的练习,就是做“擦窗”、“明目”、“登峰”的工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大有裨益。我们经常采用的文章标题的讲解与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且美且独立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的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断句,自然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花香月明的夜多浪漫多合时宜啊. 然而,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过去写了篇论述《边城》现实主义文章,意犹未尽.现还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因为至今还有人在说《边城》写的是“世外桃源”,唱的是“田园牧歌”,因而否定《边城》是现实主义作品.我想这种意见值得商榷.我希望某些论家认真读读《边城》,实事求是地写出《边城》不是现实主义有说服力的文章.说服广大读者,否则,正如彭荆风同志说的,这些人“只从表象上到看美而娇小的翠翠,只看到那似乎是‘世外桃源’的茶峒渡口,而没看到小说深沉的内涵——善的悲剧.这可说是一些爱从概念模式出发的评论者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夜送镙丝钉     
瑞雪纷纷扬,银装裹山崖。山村雪夜更已深为何山履间一盏红灯放光华?照红了山,照红了路,照得瑞雪飞知霞。红灯向着山村游呵,急坏支夹王、大妈。_定是商店小红梅,为俺队机器把.云挂。这姑娘吃,了扮予胆,竟敢夜闯“猴儿崖件,点亮当年的风雪灯,迎向村东“老龙洼”。怎敢从此往下滑?大妈再向坡顶望,但只见,“通天玻”上一渗火,扰如流革从天下。惊得大妈喊出口:“好闺女,你咋这样胆大?I”大妈抬头望红灯,红灯在那西尖挂:“好闺女,冲别下,你面前就是‘通天坡坡陡如初擂深峡。”不是头等溜冰将,红灯又向山下游呵,游向猴儿崖。猴儿崖呵猴儿崖,猴行崖…  相似文献   

14.
试谈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的命名。 读者接触一篇文章,首先注目的就是标题。标题的好坏,关系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宣传效果。革命导师列宁对于标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视的,在标题的拟制上也颇有研究。1905年,列宁写了一篇批判孟什维克尾巴主义策略的文章。他曾先后为这篇文章拟制了四次标题:一、《革命的后方与前卫》;二、《无产阶级起义与独创精神》;三、《无产阶级起义与机会主义分子的尾巴主义》;四、《两个策略》。经过分析、比较后,文章以《两个策略》为题发表在《前进报》上。可以看出,这四个标题之中,前三个标题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明确,更尖锐,但列宁为了抓住更多的读者,还是采用了突出、醒  相似文献   

15.
新编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选上了杨朔同志的《香山红叶》,原有的《茶花赋》和《荔枝蜜》仍然保留。我认为《香山红叶》、《茶花赋》和《荔枝蜜》这三篇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以物喻人,语言精炼,诗意浓烈,结构又都是曲折有致,“卒章显志”,于是想就此来探求一下杨朔散文的奥秘。首先觉得这三个题目都很有诗意。我们都知道杨朔写散文“总要象写诗那样”“推敲字句”的,对于文章的题目,他更是精心斟酌。看“香山红叶”这个标题吧。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雪满弓刀”句之我见李文有华罗庚在世时,以一个数学家的求实精神,对唐朝卢纶的一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提出质疑,华老认为雪夜不会有雁飞。后来有人引证唐诗说在我国西北高原地带,唐朝时雪雁可以并存,因为“胡天...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备课、教学中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要补充说明字、词的“本义”,概括义,联系句子上下文更好地理解其具体义.如《隆中对》:“躬耕陇亩”的“躬”,课本注为“亲自”,就应说明“躬”的本义是“身体”由此而引申为“自身”、“亲自”.再如陈毅同志《赣南游击词》有一句“贼子引狼输禹鼎”,课本注“禹鼎”为“指代中国”,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应该交代语源,说明“禹鼎”为什么能指代中国.这样学生就能知其所以然了.课本注不确、不当之处,要加以纠正、补充、说明.如杨朔《荔枝蜜》:“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沸沸扬扬”,课本注为:“活动纷繁,非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朋友给了我写这稿子的任务,原想标题《鲁迅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不说“对于形象思维”,因为在《鲁迅全集》,包括《鲁迅日记》等上面,我没有见到“形象思维”字样;在谈话中也没有听到过。可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诗歌和小说,散文诗当然在内,无疑都饱含着高度的形象思维的痕迹;而且,许多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零零碎碎地散布在他的书信、杂文和序言之类上,拼凑起来是足以说明他在怎样运用形象思维,把作品写得生动深刻,强有力地感动读者的。觉得“论述”两字不能概括,这才改作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在王安忆《长恨歌》之审美、人事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均有体现。与其说《长恨歌》是写旧日上海的,倒不如说是在写一种理想的生活之“度”,但这种“度”不是淡泊,不是放弃,更不是超然,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生活艺术,守的是这踏实的每一步,攻的则是这每一步上的风景的内蕴与精髓。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云林”杭州灵隐寺为什么又称“云林禅寺”?据《西湖民间故事》介绍,康熙皇帝玄烨南巡时,灵隐寺老和尚请他题块匾额,他提笔一写,“雨”字头写得太大,以致“靈”字写不下了,侍候在旁边的大学士提醒他改写成“云”字,这就是“云林禅寺”的来历.当然,玄烨并不是这样昏庸无能的.至于“民间故事”那样写,不过以此来刻划封建统治者之不学无术,但它毕竟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