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16,(4)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张节末在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中,情感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发生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并产生了针对着人格的主养气的情感论和主教化的治情论,也发生过有情和无情的争论并进而延伸向何为理想人格的争论;史官很早...  相似文献   

5.
姜芝娟 《齐鲁学刊》2007,33(5):31-35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于"白马非马"的解释理论及其解释批判,我们将会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存在关于构成哲学论议的概念的反省工作,公孙龙的论题作为一个悖论担当了所谓名论传统的一部分,使关于概念的反思与抽象概念的使用得到成立。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论看老子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五千言之精妙,表现了囊括天人、包孕万象的心胸,其对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建构,有着审美本体的意义。而认知这一点,我以为有必要从创作论的角度辨析《老子》自身所隐含的心灵境界,并通过其诗心诗境显示出的智慧与想象,反观其特有的文艺审美价值。 一 老子是以诗的韵律、语言、意境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道家哲学著作,亦可谓中国诗史上第一部哲学诗。如果说哲学的认识是知解力的表现,诗学的认识是想象力的表现,那么,《老子》对一切知识的体悟充满的言在意  相似文献   

7.
西方"星云假说"对康有为"以元统天"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天"与"地"相当于西方哲学中"宇宙"和"自然界"的概念。所谓"天地之理"便相当于西方所谓"宇宙"、"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以元统天"论的元气说是对中国古代元气论、无限宇宙论以及康德"星云假说"的继承与发展。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又是其论述人性理论、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思想的哲学支撑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审美心胸论的逻辑线索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纯心思义即心思纯一、为义是思,是孟子审美心胸论心理活动的发端,是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志气谐和是志、气相互和谐交养,是审美心胸的充实;天地同流既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域又是审美的高峰体验.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层层递进、由此及彼的心灵程序.  相似文献   

10.
易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 ,是东方最早的哲学 ,也是世界最早的哲学。《易传》是《易经》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使之进一步升华为古代哲学的科学体系。本文作者将其理论归纳、概括为“五论” :即论乾坤 (宇宙论 ) ,论道 (规律论 ) ,论太和 (自然论 ) ,论人文 (社会论 ) ,论德行 (认识论 )。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简要论述 ,以便进一步对希腊古代哲学作比较。  相似文献   

11.
“兴会”说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古代作者在进行审美创作构思时最喜欢采用的两种审美观照方式,即:目击道存、遇目辄书与神游默会、妙机其微。从而促使建构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也具有两种形式,即直观感悟式与直觉体悟式。两种形式共存互补以构成中国古代灵感论的思想体系,并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在哲学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哲学文化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这种"三位一体"性,不仅使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本身具有了辩证性,而且,也很好地满足了哲学思想内容的辩证性的要求。中国古代哲学在文化形式方面的探索,对当代的哲学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审美体验"这一说法,但对它的研究却一直倾注着巨大的理论热忱,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对审美体验的论述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国传统审美体验论的文化哲学基础及其理论特征作一粗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4.
"庄周梦蝶"的生态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周梦蝶"实为"庄生化蝶",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审美有化境,物我无两分.没有审美,没有美学,人类无以实现存在的完整性.美学应该,而且可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审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现象和核心内容,它主导了中国古代审关意识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关理论虽然探讨了自然美现象,但它本质上是现代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不能对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是一种前现代的审美实践,它的哲学根基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特有的自然观,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所共在的意义世界被建构起来,这个被建构的世界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则显现出了自然之关。  相似文献   

16.
王忠阁 《江汉论坛》2005,(10):115-117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理论自明代被运用于戏剧理论之中,它的发展,经过了"情景"论、"趣、韵"论和"境界"论三个阶段,并从最初表现为对戏曲作品的批评鉴赏上升为抽象的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西文化广泛接触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面临着西方哲学的挑战与考验。作为中国哲学的承续主体──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应付这种挑战的呢?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有些什么创获呢?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种创获呢?以改铸中国传统哲学为目标的严复中西哲学比较与结合,可能是我们回答上述课题的理想途径。一、一般哲学理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古代中国哲学理论,从主要趋势看,宇宙观上是气化论①,矛盾运动观上是循环论,天人关系观上是天人合一论②,社会历史观上是复古求安论③。严复以近代西方哲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