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人们在理论求索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不断得到完善。我们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观世界改造的进步、理论求索的成就与人格完善的程度,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本文拟就理论求索与人格完善的双重影响作一分析,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一,在真理的求索中总是蕴含着对善与美的渴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内含着对理想的追求,这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对此曾进行过分析。他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新汉 《江汉论坛》2014,(5):100-109
马克思"人体解剖"文字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联系,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自我评价对于主体的自我肯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权威评价和社会民众评价是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在自我批判中,主体揭示作为客体的主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否定意义并予以反思,从而在忧患意识中体现为一种进取精神。社会自我批判与社会自我评价相比较,具有更强烈的深刻性和实践意识。人民的社会主体作用体现在社会自我批判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及其相互作用中。由此,人民主体意识就成为"至尊的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自我批判,由此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先是"自上而下",然后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把社会转型理解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所经历的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这是我国社会自我批判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确立人民主体意识中深化社会自我批判,就需要把人民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自我批判中;而且体现"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批判中,后者对于数字化时代尤其如此。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决定了社会自我批判的深化,既需要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促进个体自我觉醒;又需要在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使人的世界"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3.
对作为实践要素的目的和手段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从主体方面揭示出人类和自身历史之本质关联.一、目的之产生人的目的的产生和一切意识的产生一样,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这个客观存在包括一定的与主体相对置的客体,同时也包括主体与特定客体相应的部分),但它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简单折射,它有一个主观的内在的建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以产生动机的心理过程为前提的思维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内在或外在的客观因素刺激主体需要,以至这种需要立即为主体所意识.需要表示主体以及生物系统生存发展所必需因素的总和,当它未被主体所意识到的时候,它只是潜在地、静止地存在于主体之中,而一定的内外因素的刺激就会  相似文献   

4.
论实践活动的情感意志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创造活动中,人是以自己的整个身心、灵肉、全部本质力量去改造对象世界的。因此,人所发动的实践活动对程,既不同于自然物之间的纯粹客观化的运动过程,又与动物同周围世界之间的纯粹本能化的活动过程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既体现物的原则,又体现人自身的原则;既存在着物质的运动规律,又包含着精神的活动规律;既涉及到自然世界,又关联到社会和历史。因此,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有着诸多基本特点。过去,人们一般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角度去界定实践的特点,而忽视了实践自身所独有的内在性特点和实践主体的丰富特性。对于实践自身的内在特性笔者已有诸多论述,此文只侧重谈实践主体的基本特性——情感意志律。  相似文献   

5.
一 评价性认识与反映性认识的基本区别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在于“他不但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亦即“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如果人类不知道客观事物“是什么样”,不知道自然物的性质或规律等等,那就不可能“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就会处处碰壁;同样,如果人类不知道客观事物“是否有价值”,不知道哪种自然物对人类“有用”,那就谈不上“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类的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说,自觉地追求着自身的现实需要的人类认识活动,一开  相似文献   

6.
超越于一切旧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真理性体现为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理论植根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 ,使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本质和内在规律 ,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从从事物质生活的现实的人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从批判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中 ,从诉诸于历史主体改变世界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践活动中建构了其哲学真理性。  相似文献   

7.
<正> 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和遵循外部世界的客观尺度,而且还需要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和遵循主体自身的内在尺度。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分析和讨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尺度时,一般只注意到反映主体目的、需求、功利的“内在尺度”和反映客体本质、功能、规律的“客观尺度”两个方面。我们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仅仅看到实践的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还不够,还必须明确地肯定和确立人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尺度——善性尺度。显然,  相似文献   

8.
<正> 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物的本质性活动。实践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作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一个内含着多重矛盾的系统过程。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基点上来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实践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矛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涵义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高级意识,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我是主体”时,她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只有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才是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有些人虽然在事实上从事着改造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但是如果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驾驭支配地位,那么,她的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这些人还不能说具备了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主体之所以为主体,首先在于有主体意识。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主体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承担者与创造者,要完成其特殊的任务和历史使命,在其研究中应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独立的主体意识是主体进行认识和研究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之一,并且应贯穿于其认识和研究活动的始终。具体包括自决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批判怀疑意识、责任意识、个性意识。自决意识。自决意识是指人们作为决策主体对于自身活动目的及行动方案作出相对独立的认识、选择、预见和决策的意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所必…  相似文献   

11.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12.
论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是指文艺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所形成的内在的主客体关系结构。文艺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主体自身把自己分为自身主体和自身客体的二重化过程,无意识的忘我活动和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文艺就是在这双重主体的交感效应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规定,成为了一个与科学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相区别的,独立的艺术意识结构、艺术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或思考着客体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动机、无目的的生物本能,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人的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自我”是人对“我是谁”的一种认识。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前提。自我有自然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式,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要通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自我把自然自我转变为文化自我,达到一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与社会的互动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类社会进化到了现代,20世纪的世界变化之大令人既无限兴奋又更加新奇,使人感叹不已,要想适应今天的社会,就不得不花更多更新的社会化代价了.在中国,崭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已经确立,它要求社会成员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角色.社会现代化要求社会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在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世俗化,在社会文明开化方面的知识化.个人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人的现代意识和潜能充分发挥.而同时人的变革,也不仅是社会变革的附属产品或结果,他们自身也积极参与了社会变革,在全方位现代化过程中,人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察世界近百年来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现代人越多,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越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人们对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计划的全面实施. 本文拟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对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与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精神家园是"活生生"的辩证法.建设人的精神家园,是精神由抽象的同一性上升为具体的同一性的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与社会自我意识辩证融合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凝聚为人的实践智慧的过程,是需要层次的跃迁和人生境界的升华的过程,是人的精神家园"自己构成自己"和"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这就是辩证法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人体解剖"意蕴中"非崩溃时期"的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包含"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个环节及贯穿其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态势。前者是社会自我批判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辩证运动的两个环节;后者是贯穿在两个环节中的以国家权威批判和社会民众批判为现实运作的两种态势。人民是社会主体。人民群众根据自身利益既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结合中展开"批判的武器";又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结合中展开"武器的批判",从而在社会自我批判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挥着根本作用。反映人民主体作用的"人民主体意识"是社会自我批判中"至圣的神"。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只有在贯穿于两个批判环节的结合中,进一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实践理性:基于广义视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性在实践领域的体现,实践理性以如何使存在合乎人的理想及人的合理需要为关切之点。在形式的层面,实践理性主要表现为正当性原则,其内涵在于合乎一定的价值原则或实践规范。在实质的层面,实践理性则表现为向善原则,其要义在于行动或实践过程合乎行动主体或实践主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同时意味着价值(善)在实质意义上的实现。行动与实践过程同时涉及手段与方式。就行动和实践过程中的手段、方式而言,实践理性又具体展开为有效原则,其内在的要求在于合乎实然(事实)与必然(存在的法则)。正当原则与向善原则主要从价值的形式之维与实质之维体现了理性与实践的关系,有效原则更多地从手段、方式、程序上展示了理性的实践形态。在以上视域中,行动和实践的理性品格,主要便表现为行动和实践过程本身合乎社会规范、体现合理需要、依乎存在法则。以求其善为总的指向,正当原则、向善原则、有效原则彼此相关,从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正当与善的交融、目的与方式的互动等方面展示了实践理性的具体内涵,并实际地统摄、引导着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