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菜     
卫宣利 《社区》2008,(32):60-61
结婚后,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往家里打个电话,母亲便欣喜得像个孩子,逮着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她说,园子里的青菜都泛青了,油绿油绿的,中午去掐一把回来,洗了下锅,一锅的鲜啊;她说,今年菜贵,我每样都种了点,菠菜,香葱,西红柿,黄瓜,辣椒……再过两个月,你就不用买菜了;她说,你有空就回来一趟,自己种的菜都吃不完,你还买着吃?再说,  相似文献   

2.
胡秀珊  丁宁 《新天地》2016,(1):16-17
大户人家的母亲总是一脸笑模样我今年已经95岁,我的母亲如果活着已有130岁了.那时的女人,有自己名字的并不多,多被称为某某氏,而我母亲有自己的名字,她叫李厚贞.母亲算得上扬州城里的美人.宝鼻子,白皮肤,见人总是一脸笑模样.她生在大户人家,很有气质.我父亲外任做县太爷,母亲在家和叔伯妯娌们一起生活,她为人和蔼善良,加之勤劳能干,全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和她亲近.  相似文献   

3.
我的母亲     
白小乐 《中华魂》2013,(16):24-25
许多人小时候都听长辈们讲过"狼来了"的童话故事,而我听得最多的却是"鬼子来了"的真实故事。那时,只要听到街上有人喊:"鬼子来了!"母亲背起备好的衣裳和干粮.一手拉着哥哥一手抱着我,飞快地向野外跑去。  相似文献   

4.
我的母亲     
胡适 《社区》2004,(4):61-62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     
老舍 《社区》2010,(26):19-20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可是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一岁半,我又把父亲“克”死了。  相似文献   

6.
分手是她提出来的,不管别人怎样劝,她不管不顾,那阵势,肯定是非分不可。她一直是妈妈最疼的小女儿,从小到大,不管什么事,妈都偏着她,但这次,连母亲都不站在她的立场上,说她,好端端的都登过记了,结婚也定了日子,怎么非分开不可?她理解母亲,也理解所有劝她的人。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炫耀     
清山 《社区》2009,(20):26-26
他是从小城市考进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大学毕业并工作后,他很快和一个北京姑娘结婚生子。由于妻子是独生女。他就和岳父母住在一起,年幼的孩子由姥姥照看。  相似文献   

8.
李晓 《可乐》2010,(6):51-51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轧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9.
李晓 《社区》2009,(32):24-25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相似文献   

10.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11.
母亲,我真应该谢谢你!身上暖和的毛衣,嘴中可口的佳肴,心中有在你怀抱中的温暖,不都是你赋予?  相似文献   

12.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3.
突然发现,母亲的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了,变得让我很吃惊,也很欣慰。自打母亲舍得投入,买了手机后,电话便如乡村喇叭一般,实时给我播报村里的杂七杂八,通报二老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4.
他不爱我     
春华 《百姓生活》2011,(12):25-25
从小到大,他都不爱我。 5岁,我被开水烫伤,母亲搂着我哭,责怪自己没有看好我。他阴沉着脸说:“是他自己调皮。他的错你别想替他承担。”7岁,我上小学,因为曾经烫伤的左手无名指无法伸开,被同学们嘲笑,回家向母亲哭诉。他阴沉着脸说:“别人说点啥你都哭。你是为别人活的吗?”  相似文献   

15.
风语 《社区》2008,(27):18-19
很难想像,10辆轿车组成的婚礼车队,会排放不少于0.1吨的二氧化碳,需要4棵以上的树才能吸收完;为保湿和定型鲜花必须要用的花泥含有酚醛树脂,这是塑料的一种,几乎无法自然分解;婚礼上随风远去的气球更是环保的大敌,1000个塑料气球完全分解需要400年……  相似文献   

16.
黄亦兵 《百姓生活》2010,(11):19-19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质朴,善良,真诚。自我懂事开始,我就把父母当作一本书来拜读——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读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女人世界》2008,(5):24-35
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承受着生之苦难,为儿女操劳一生。而今,又逢美丽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用什么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无比感激之情呢?精致的礼物,美丽的鲜花,还有更多的知心话……。《女人世界》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母亲最真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18.
周末和儿子去县城接母亲来家里过生日。一出小区的大门便是开往县城的公交车和小客车站点。同时也是从县城来市区的出租车返回时的必经之路。公交车1.5元一张票,小客车2元一张票,返回县城的出租车每人收费5元。  相似文献   

19.
张国俊 《百姓生活》2014,(12):58-58
90岁,本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年纪,然而家住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汪冲村的桂仲英老人,还在独自一人照顾着68岁的盲女杨成兰。自女儿3岁双目失明后,不管是上山干活还是走亲访友,桂仲英老人始终把女儿带在身边。虽然女儿杨成兰结婚后有了子孙,但是子孙们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至今照顾女儿的任务仍压在桂仲英一个人身上。屈指数来,桂仲英老人已照顾盲女65载。  相似文献   

20.
廖祖笙 《小康生活》2005,(12):42-42
接下来还将卖什么救母? 在重庆的解放碑八一路口,日前传出 一段动听的扬琴声,扬琴前挂着写有“卖 艺救母”四个红色大字的条幅,一名40来 岁的中年男子正在弹奏,红色的塑料桶里 放着不少一元,两元的纸币。弹琴者老黄 说,母亲的病已经花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 积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