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评马尔库塞的“美学转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马尔库塞对社会的批判和重建 ,不只是站在社会—文化层面 ,更多的是站在艺术—审美层面。而艺术—审美层面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美学转化”。本文试从美学转化的原则、关键和完成等方面 ,对马尔库塞的“美学转化”论作出简要评述 ,并分析了这一理论探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从工具主义观念出发,把语言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提出了语言的作用和语言的意义学说,反对构造抽象的形而上学,具有行为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特征。杜威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丰富了世界哲学的研究内容,体现了实用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主张用意义理论解决传统哲学问题,对逻辑实证主义、现代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如何摆脱由语言与意义的相互阐释所带来的理论悖谬 ,进而发展当代西方哲学“意义的发现”所引发的“哲学变革” ,笔者从这一问题出发 ,立足于实践的全面互动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实践机制的三元信息化特征 ,并以之解释语言和意义 ,认为语言是三元互动信息的人化的相对静止状态和复合式二元化 ,意义是语言活动在社会历史性互动中的信息化程度。在与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对话中 ,论证了信息、语言与意义相互联系的现实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8.
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这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论,缘于它有机结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理论,在解析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关系过程中坚持经验与批判的有机融通。齐马本文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三大品性,恰好回应和阐明了当代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可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并能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西方诗学中有 “ 审美学 ( aesthetics)”也有 诠释学 herm eneutics)”“ ,但似尚无 “ 审美诠释学 ( aestheticherm eneutics),审美诠释学”是汉语诗学创造自身现代思想形式的一种努力。“ 审美诠释学” 首先是指一种独特的艺术“ 意义” 理论,其独特性在于强调艺术表达形式“ 意义指向功能”与其“审美功能” 的高度统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诗学意义理论与审美理论的简单勾勒,并通过对汉语古典诗学“ ”“ 兴 、神韵”等范畴所作的具体分析,初步提出创建 “审美诠释学”的构想,为促成汉语诗学在现代思想中生成、同时也是促成现代诗学思想在汉语中生成作初步努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何以能够表达意义、指称事物和事态是一个不断得到讨论的问题。意识的和先验的哲学将直观事物和意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能够说明词语意义指称事物、事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究竟何以平列的两个序列能够现实性地发生对应关系。不同于意识的和先验的立场,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从知觉经验出发,说明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由于言语是身体姿势这一原初表达形式的变形,词语意义对事物、事态的指称并非一种静态的两种先验秩序的对应,而原初地是一种非表象的自发行为,语言的观念性意义奠基于其知觉性意义之上,能够返回去指称生活世界的事物、事态。在语言的表达和指称问题上,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可以克服意识的、先验的哲学立场遭遇到的表象主义困境,启发人们回到一种以原初性生活为基础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指在广播语境下,节目主持人的样态、风貌在听众头脑中的意象。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声音意象,它不具备直观性。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审美活动的产物。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一个“基本点”。两个“主体”指传播主体——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接受主体——听众;一个“基本点”指有声语言。对表达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客体,是载体,是表达主体审美理想、审美意图的外在形式;对接受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正是这个“基本点”将审美活动的两个主体连接在一起,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产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省林  潘洞庭 《云梦学刊》2004,25(1):114-116
很长一段时期来,强调表意与流利还是强调结构与准确是外语教学中不断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在教学现实中反映出来的总是顾此而失彼,不得两全。因此形成了“轻形重义”和“轻义重形”两种现象。而在语言学习中,只要坚持实践和探索形式与意义的内在关系,二者兼顾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指附加于词语指称意义之外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客观事物委婉含蓄表达出来的一种约定。词语的文化意义最能反映出文化差异,而文化间的差异往往导致了词语文化意义的不同,或相悖,或没有对应性,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化解不同文化带来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4.
娜丰在《解释学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一书中认为,伽达默尔意义决定指称立场导致的语境主义可能引发跨语言对话的中断,因此必须接纳直接指称理论。于伽达默尔而言,回应上述指责意味着对语言—事物之关联的重新梳理,这涉及两个层面:其一,直接指称理论秉持的外在关系论断并非语言—事物的源始关联,事物唯有在语言中获得其存在,它本身已然是意义化的;其二,事物的意义化并不必然带来对话的中断,因为只要对话是就“某物”展开的,言说者便能够在承认自身视角有限性的前提下倾听他者,从而既构造出被“我们”共同揭示的事物,又在这个揭示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各自对事物的述说。这就是在意义决定指称立场中事物和语言之间开展的无尽“游戏”。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在艺术学领域的价值,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有关语言转换与经典传播的微言大义得到必要的揭示.首先,这一理论以“纯语言”为基点,在神秘主义宗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将翻译理解为现世审美救赎的重要文化力量;其次,借助对“接受者”、“意义传达”、“民族中心主义”等的否定表达式,它在一个远为深刻的现实语境中探讨了艺术作品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问题;再次,立足于相对宽广的跨民族、跨文化视野,它不仅提供了经典传播的一种特有方式,而且强化了经典传播的重要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借助“纯语言”来传达的审美乌托邦,这一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亦可在经典传播及传承的维度得到特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前期美学的生命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卫 《文史哲》2002,(3):82-88
朱光潜前期在论述文化、人生和审美问题时提出的“以情为本”、“审美解放说”、“人生的艺术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民族生命力的复兴”等命题,以及他的悲剧理论,显示出感性优先、生命优先的理论色彩。与此同时,他所试图建立的一种以充沛生命力做根基的新人生、新道德、新文化、新民族的构想,又因其现实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而有别于尼采等人的西方现代反理性思潮。  相似文献   

18.
张康之 《人文杂志》2022,(2):110-120
在实证科学的视野中,“真理”与“意义”也经常被还原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不过,当我们使用真理与意义的概念时,是在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去思考的;在使用事实与价值的概念时,所考虑的则是实践上的安排问题。近代以来在哲学上的几乎所有争论,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关于真理与意义的意见交锋,而事实与价值方面的考量更具有从属的性质。其实,认识真理与把捉意义的过程是应当放在不同的框架中的,认识真理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把捉意义则应在行动的框架中展开,更多的是通过“领会”“体验”把握意义。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认识真理会遭遇可能性的问题,而把捉意义则是现实的,而且在无法获得真理而又必须行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依据意义去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意义本体论作为对文学意义终极本质的一种思考与探究 ,是全部意义问题的基石和核心 ,所以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要真正深入研究意义问题 ,还必须首先正本清源 ,从最基础的清理地基工作开始 (即对“文学意义”这一概念作必要的理论界定 )。而要做好这项前提性工作 ,更需要我们拓宽视野 ,从哲学的高度对“价值”与“意义”二概念的实质进行有效区分 ,进而重新厘定“文学意义”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之上 ,一个从本原论与本质论两个层面对意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显现出来了 :阅读不是外在于文学意义的一种活动 ,而是内在于文学意义存在本身的 ,因此可以说 ,它是作为文学意义得以持存与显现的本体论事件而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20.
郑鹤杨 《理论界》2022,(12):43-50
《齐物论》凸显了“孟浪之言”与“妙道之行”间的紧张关系:整全之“道”拒绝以言呈现自身,不当之“言”不能完成达道的终极指归。《庄子》关注语言限度的同时寻求一种好或正当的言说方式破局,即区分“言”“所言”和“言者”三个向度,以语言为中介使“所言”与“言者”相互理解和建构。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角度出发,使“道—言”与“对话—真理”互发,使一种《庄子》意义上的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得以可能,解道言之悖并完成一次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