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桓公至新疆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周穆王西征到了今天新疆地区,笔者已在《穆天子传与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予以论证。还有齐桓公西征也到过今新疆地区,本文在此试予论证。一、有关齐桓公西征的文献记载有关齐桓公西征,见于《国语》、《管子》和《...  相似文献   

2.
马莎 《学术研究》2007,(5):156-157
周邦彦为蔡京献诗贺寿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西清诗话》。此书今已不传,而献诗之事却经各类笔记诗话辗转相引,有直录其文者,如《苕溪渔隐丛话》曰:“《西清诗话》云:‘周邦彦美成上家公生日诗云‘化行禹贡山川外,人在周公礼乐中’,时称警策。”  相似文献   

3.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6,19(2):35-37
词以抒情为其主要特征,然而词叙事,也是值得大力探讨的领域。周邦彦词具有突出的叙事特色,主要表现在:1、铺叙过程,包含故事,具有传奇性特征;2、变换视角,绾合叙事,构筑传奇式意境。叙事因素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词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论者对周邦彦的研究,往往重视其词作,忽视其诗歌.周邦彦诗观存四十五首,虽数量不多,但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齐备.其诗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周邦彦诗歌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是他文学创作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论者对周邦彦的研究,往往重视其词作,忽视其诗歌。周邦彦诗现存四十五首,虽数量不多,但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齐备。其诗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周邦彦诗歌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是他文学创作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论周邦彦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邦彦的一生很曲折,但却始终保持执着的艺术追求精神。客观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创作主体的艺术潜能决定了他的一生必然要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去解决宋词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困境。十年的州县宦游,为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广泛接触现实的机会,但他却完全采取了一种退避现实、潜心艺术创造的态度。任职大晟府使他能完全排除世俗的干挠,多方面地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丰富和形成自己的特色。周邦彦后期的词,最能体现其典雅精工的美学风格,最终以其艺术成就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清真词题材虽窄,却不单一;境界虽不够深广却并非仅香艳软媚一途;其"疏隽少检"的经历经小说家夸大渲染,并影响后人对其词品的评价.人品对词品虽有巨大影响,但二者却分属不同的范畴.人品词品的高度统一在现实中未必尽然.周邦彦一生宦海沉浮,飘零不偶,既非斗士亦不属佞臣.他的词音律精审.皆有法度,境界软而不媚,艳而不俗,体现出词家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8.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最早对其词给予恰当评价的是宋人王灼。他评论周邦彦时总是联系到另一位北宋后期词人贺铸,认为:“大抵二公卓然自立,不肯浪下笔,予故谓‘意新语工,用心甚苦’。”在王灼看来,这两位词人的创作态度是谨严的,而且都能“各尽其才,自成一家”。他又说:“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永)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问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贺《六州歌头》、《望湘人》、《吴音子》诸曲,周《大酺》、《兰陵王》诸曲,最奇崛。”(《碧鸡漫志》卷二)有学者据此以为贺铸与周邦彦词多寄托  相似文献   

9.
10.
长安诗童     
十五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长安,在父亲的引导下,来到当时长安著名诗人顾况的府上,希望得到他的指教、培养。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长安     
汉长安故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在秦代是一个乡聚名(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二○○年),始把它作为首都的名称。公元前二○二年,刘邦彻底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他本想建都洛阳,经齐人娄敬和谋臣张良建议,始决定定都关中。大概因为当时咸阳一带已被项羽焚烧,汉朝廷最初设在秦旧都栋阳(位于今临潼县东北)。到公元前二○○年和公元前一九八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人周邦彦的清真体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拓展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与李清照的易安体一道为词的当行本色做出了生动阐释,堪称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清真词雅俗共赏,善于抒写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创造性地开辟了以赋为词的新天地,拓展了特色鲜明的柳七郎风味式的屯田蹊径,使词体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得到了多方面创新,为词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宋词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南后、郑袖二人说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问世后,对于剧中人南后郑袖的历史原型是一人还是两人的问题,曾引起过争论。有人据《战国策·楚策三》立论,谓南后与郑袖系两人。理由是,《战国策》明明说,“南后以千金,郑袖(亦)以五百斤,”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大放异彩的时代,当时全国著名的艺术巨匠们奋臂挥毫,或歌颂英雄人物,或反映宫庭生活,或表现佛教故事,或描绘壮丽山河,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长安城增添了新的光辉。 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是著名的人物画家,他们合作的《文成公主降番图》形象地再现了汉、藏两兄弟民族间的亲密关系。阎立本奉唐太宗之命在长安太积宫凌烟阁上所作之《二十四功臣图》,也是传颂人口的作品,后来被宋代人缩刻到石板上,历代宝重,现仍有几块画象残石,保存在陕西麟游县文化馆中。  相似文献   

15.
王树森 《学术界》2023,(3):5-17
韩愈一生,有过长达十二年的地方经历。各级地方官吏与友人的照顾救济,不仅帮助韩愈显著减轻沉重家累,尤其让他在迭遭政治挫折的背景下而能安然无恙。长期浸润于长安之外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见闻乃至其本人主政一方的亲身实践,为韩愈的政治器识培育,从而使其成长为中唐时期一位见识深远、风骨刚健的知识分子,亦起到关键作用。韩愈作诗务求奇险,但真正具有更为持久思想和艺术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包含深刻政治内涵,深广人生感慨与深郁诗情诗境之作,那种“自然雄厚博大”的诗歌本色所以在其手中得以回归,同样离不开多次地方生命体验的特殊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奴婢实际就是奴隶,历代对奴婢还有僮、私属、口、奴、隶、仆、臧获等不同的名称。在阶级社会中,无论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或是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不可能把前一社会的痕迹扫除净尽。唐代长安大量奴隶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唐王朝距离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已有一千数百年之久,但当时的法律中仍然把国民分为“良”、“贱”两类,只要判明是“贱”民,也就是“奴”,便可以在市场上如牛马驴骡一般地自由买卖。在唐代长安这座宏伟富丽、人口一百万上下的城市中大概有多少奴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焘《长编》,为治宋史者常加检阅。阅读之际,因有点校本,方便多矣,然不免偶见其误,笔而录之,置之箧中。今先就二至六册之误合而计之,约六十一则,予以刊布,以就教于宋史学界。一孔之得,非敢言必,尚祈识者指正之。一、刊误第六册167l页,大中祥符三年五月丁亥:如已有条贯看  相似文献   

18.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是粤北地区第一个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游览区。其中的客家民居、曾氏银库及藏宝图、老祠堂等都保留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风采。尤其是曾氏宗祠在当地颇有口碑,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南北面宽26.2米,东西进深79.3米,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外观平平,但内里却自有乾坤。整个宗祠有四厅二十八柱,进入大门厅,左右各一根石立柱,称为纪念柱,柱上有一副浮雕对联,上联: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下联: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相似文献   

19.
<正> 谱之修也,以合族也。原其开肇,分其派衍,详其支系,缀其芳规,收其散轶,如是而谱成矣,谱成而族合矣。窃试念之,有非天不可以合者焉,有非性不可以合者焉,有非学不可以合者  相似文献   

20.
君侯志甲科袭爵非其好。研摹选楼学。饫闻过庭诰。场屋恨绿悭。何处容(?)氉。天使下重瀛。银槎星汉导。抗梭四裔中。伊犂大有造。迎刃解他纷。名誉夏夷噪。生人定远关。年未属国耄。君命不外辱。臣谋入内告。金石雅能为。拜手舞且蹈。旁及画余。那惜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