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颖 《21世纪》2010,(10):64-64
一位外国朋友,中文学得倍儿棒,甚至能用成都或重庆的方言和人交流,也算是大半个中国通了,但他有时仍会提出些幼儿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才有的问题,让你既觉得好笑,又忍不住会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2.
本刊专家组 《社区》2004,(22):53-53
张国荣的自杀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他为什么要自杀,他活得不好吗?"在伤感和遗憾之后,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自杀?他们的自杀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相似文献   

3.
牛顿,大名鼎鼎。为什么大名鼎鼎呢?因为他有一双会思考的眼睛。 那天,牛顿从苹果树下经过,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枝头坠落,不偏不斜,"当"的一声,正砸在他脑袋上。他揉着痛处,看了看地上的"凶手",又望了望高悬的果实,开始思考了:"这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向天上飞呢?"这个问题够傻的,苹果要是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义务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一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必须遵守诺言”。他指出,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他说,“如果我们问基督徒,他的理由是:因为握有永生和死灭之权的上帝要求我们这样做。但是,如果问霍布斯理论的追随者为什么,他会回答说,因为公众要求这样做,而且假如你不守诺言,利维坦①会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舍勒思想的发展中展现着三个“谜”:⑴为什么舍勒没有为他关于价值和人格的明察提供现象学的基础?⑵为什么舍勒在《形式主义》之后转向宗教、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未完成其伦理学?⑶为什么舍勒会从一神论的立场突然转向泛神论的立场?斯佩德的《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针对这三个谜,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一种追寻舍勒思想发展的连贯性的努力。结合斯佩德的论述来分析这三个“谜”及其解决,并检讨之或补充之。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8,(Z1)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家庭生活与工作都大受影响,最后他选择了离职。我问他:"如果不是那个人,你会留下来吗?"他回答:"当然,这工作我很喜欢,但是我恨透了那个家伙,只要他在一天,我便觉得芒刺在背,只能离开。""你为什么要让他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被我这么一问,他顿时哑口无言。一个老师将学生分组,12个人一组,一个学生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古月在世时,有人问他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为什么会那么逼真。他说:“我饰演毛泽东时,常常忘了自己是个演员,观众真的把我当成了毛泽东。”我想,一个演员能让人忘了他的演员身份,只记得他饰演的角色,应该说算是当之无愧的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Bram Cohen真的是一个电脑怪杰,为什么他会使美国电影业战战兢兢? Bram Cohen可不是个普通的孩子。当一年级的其他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他却在写计算机程序。上初中的时候,他只要几分钟就能把魔方搞定。  相似文献   

9.
周谷城在他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中,处处有意抹煞阶级斗争,抹煞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里,只就中国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封建王朝更迭的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他抹煞阶级斗争的反动观点。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与贫困     
人们为什么应该关心环境?如果去问一个欧洲人,他会指向全球变暖的问题。如果去问在北京闹市区大栅栏的一个报摊旁玩耍的两个小男孩,他们会告诉你这个城市的出了名的混浊空气:“那很坏——简直像是一种病毒!” 由于富裕国家的各种媒体报道,那里的人可能相信全球性的恐慌就是人类今日面对的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他们也许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关捷 《今日南国》2006,(11):10-13
一个12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感动一座城市?大连市的市民为他流泪为他鼓掌,用千束万束的鲜花去簇拥他亲吻他,市长为他颁奖签名。  相似文献   

12.
先请看一课堂片断:老师让一学生说出两个代词.那学生答道:“谁、我?”那位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没有?从一个角度看,他的答话表明他不知道教师是否在让他回答问题(“谁,[你问]我[吗]?”),而不知道老师是否在让自己回答问题当然就无从回答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他的答话中所出现的两个词恰好都是代词,因此我们又可以说:那位学生准确无误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为什么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两种背道而驰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13.
转眼又是一年,外孙两岁了。在他生命的第二年,我基本上是躺在床上看着他长大的。这一年,小外孙进步非常快:会走了,会跑了,会说了,会看事了,会想事了。可他无论如何想不明白:姥爷为什么总是躺在床上?他懵懵懂懂似乎知道姥爷病了。小外孙  相似文献   

14.
表演大师     
《人力资源管理》2010,(1):97-97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相似文献   

15.
2 0 0 4年 ,康德逝世 2 0 0周年 ,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研究为什么经久不衰 ?一种历史性的哲学思想对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具有现实的意义 ?哲学史上的哲学思想究竟哪些过时了哪些没有过时 ?本文借纪念康德而讨论与哲学史方法论相关的几个问题 ,试图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 ,一位哲学家的历史地位体现在他面对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解答方式上 ,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与他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而且他对问题的回答时至今日仍然是一条可能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知道会唱歌的公路吗?在韩国就有。第一次听说还有会唱歌的公路,我觉得非常奇怪,追着为我们服务的司机小朴想问清楚为什么公路会唱歌。小朴说他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听别人说就有这么一条公路,车子开在上面就能听到歌声,如果我真的想试试,找个时间他可以陪着我一起去。  相似文献   

17.
《北方人》2008,(9)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是个问题制造者。他把经济学当做了博物学,让学生们写短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似乎并不招人喜欢。但读过之后,却又令人难于忘记:他到底要提倡什么呢?他的这套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许多人附和呢?在宋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诗歌主张呢?  相似文献   

19.
莫怀戚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为什么他之前的小说很少有“身体的在场”?他为什么突然对身体表现出了强烈的书写兴趣?他通过身体书写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小说中大量的身体叙事对莫怀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那以后他是如此地醉心于身体书写,这会使他和他的小说都陷入到消费主义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吗?通过对诸如此类疑问的解析,将会使我们对这个风格特异的小说家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佐治亚洲泰勒斯维尔的居民,开始思考为什么新搬来的马库斯·汉纳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聚会。汉纳,这位克利夫兰来的百万富翁,于1895年春,已年近花甲,从他的各种工商企业退了出来,到佐治亚这个避暑小镇。他公开的理由是,“安度晚年”。但是,为什么汉纳要邀请一位贵客,俄亥俄州长麦金利和太太,避开俄亥俄三月的阴冷之风,到佐治亚晒几个星期的太阳呢?更为什么这座房子似乎变成了南部共和党卓越人物礼拜的圣地,每天有人到这里来与汉纳的贵客相会晤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