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从哲学上解决现代化所提出的理论问题的中国思想家中,对本体论最重视、费力最多、收获最大的,当推现代新儒家。他们认为本体论是个关键,是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认清宇宙的本体,现代人才有安身立命之处;只有阐明了本体论,才能为现代文化的建设和政治、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指明正确的方向;如若不能把握不可动摇的本体论,那末现代人就会失去自我,现代文化就会精神贫乏,理论学说就会游谈无根,处理社会实际问题就会急功近利、捉襟见肘,而对西方思想的介绍只能是支离破碎,所了解的大多是枝节皮毛,只能在思想界造成浅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将梁漱溟归于文化保守主义,但他不同于一般的保守主义。梁漱溟不仅拒绝国粹派维护旧有文化的努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体认,他在审慎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得失及根源的基础上,主张排斥印度文化意欲向后的路向,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根本改造”,批评地重新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按此意欲持中路向自然独立发展,不可能产生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梁漱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缺陷,如他最终把孔子儒学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兴旺发达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注重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和努力是令人钦佩的,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现代新儒学,经过薪火相传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新儒家,这些人都有解放初期留学的经历,他们宣称,要迎接西方"后现代化"的挑战,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谋求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适应世界迅速变化的新形势,正确对待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的关系,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发展,使儒学真正走向世界。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近代儒学实际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闽台地区开始的实践型新儒学;另一条是他们继承前两代的理论型新儒学。  相似文献   

4.
曾经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彷徨过的“农村的儿子”,因着“曾经尝试过政治,却万分痛恨政治”的心灵感触,因着一代宗儒熊十力“起死回生的一骂”,毅然在年近“知天命”之际弃政从学。而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治学生涯里,不知是由于少年时因故乡湾子的破落、穷苦而造就的对故...  相似文献   

5.
一近来,海外有些学者提出,“如何在接受‘儒门淡泊’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理解、体会并进一步发掘儒家传统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才是我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立言宗旨”。怎样实现这一“立言宗旨”呢?回答是:既要“继承五四”,“坚决和假尊孔读经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反动势力划清界线”,又要改变“传统文化几成绝响”的状况,“重新认识传统”,发展儒学;对儒家传统文化,既要“扬弃封建遗毒”,又要像“西方学人对待柏拉图采取敬之如神  相似文献   

6.
封建礼教"吃人"这种说法是站在现代立场上对前现代礼教形态的批判。而儒家礼教的真正内涵乃是遵循一定生活方式的生活行事本身的秩序、节律去制礼以教,从而创造、建构起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社会主体及其所置身的生活世界。旧礼教之所以是"吃人"的,就是因为基于前现代生活方式制作的旧礼教所建构起来的集体性家族实体和等级化的生活世界都吞噬和压制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制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的礼教形态,从而建构起个体的主体性和现代生活世界。如果说旧礼教"吃人"的话,新礼教则旨在"成人",成就个体的主体性,进而成就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新儒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通过汲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有益因素,促使儒学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文化思潮。它所形构的理论是与胡适等的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忧患意识”是这股思潮的出发点,“返本开新”是其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再度复兴儒学是其直接的目标。“儒家主位主义”、“道德的中心主义”、“内在的生命主义”、“即理性而超理性主义”是这股思潮的总特征。不过,由于新儒家人数众多,其学又各有极致,因而这些特征在不同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它的伦理思想,儒学就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和各种现象都含有正负两面性一样,儒家思想也有其精华的方面和糟粕的一面,并且儒家伦理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儒家文化涉及的方面颇为广泛,仅仅就精华的方面也不可能全面阐述,本文从儒家思想对于个人理想的形成、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把握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事变性质及其进程,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们,都曾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表明过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一对哲学范畴的看法。他们不是否认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就是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或者承认两者共同存在,而把它们视为绝对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对立物,从而在两者之间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少数人权利的平等保护,有关各方争议不大。但是,对于少数人权利的特殊保护,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特殊保护既是对于传统民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真正实现平等与不歧视的客观需要。对于少数人提供特殊保护并不违反平等和不歧视原则。在切实确保少数人获得真正的平等待遇方面,特殊保护与不歧视原则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理想,且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之分,前者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后者则源于西欧中世纪多元的社会权力结构。在中世纪的英国,社会权力呈现出多元的结构,权力的四极——国王、封建主、教会、城市相互掣肘,这就为下层民众的崛起创造了生存空间。富裕农民——乡绅逐渐崛起,到了中世纪后期、现代早期,他们控制了议会下院,并运用法律武器同国王和上院进行抗争。间接民主在多元权力结构的西欧萌芽并开始成长。  相似文献   

13.
雁翼的十四行诗是他向世界诗歌宝库学习、拿来为己所用而又有所创新的一个范例。他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诗歌进行大胆改造,从内容风格、表现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4.
邓显超 《天府新论》2006,(6):104-10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重要纽带。可以说,文化外交是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之后的重要外交形式。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目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6):5-12
这些年来,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和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在国际上以及在国内,目前这两门学科还都是比较抽象和思辨的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审美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守祥 《天府新论》2006,(6):127-131
作为审美泛化突出表征的大众文化审美化,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凸现了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是促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内发和自然生长的社区不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主要是一种计划性或规划性社区,体现了国家由外向内进行整合和理性建构的特点.在乡村社区分化及认同流失的条件下,政府在规划性变迁中的主动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及合理性.不过,政府主导的规划性变迁方式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度.新一轮农村社区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起源于古代的慈善思想和慈善事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社会。近一个世纪以来,它在不断回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成长。中国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处在转型之中,社会转型呼唤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和支持弱势社会群体,服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转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政府究竟应该在转轨国家经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运行,这些问题在理论与现实中都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图以转轨国家干预理论的沿革为线索对这些学者的研究加以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转轨经济中国家干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20.
法学研究的模式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玉鸿 《文史哲》2003,(4):96-97
我国法理学直接来源于苏联的法理学 ,间接秉承着欧陆法理学传统。该传统在以往的特点是特别关注法律的“宏大”问题。 2 0世纪以来 ,欧陆法理学明显出现的对司法中微观问题的系统论述 ,并未在我们这里得到回应。只是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司法改革任务的提出以及司法在法治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日显 ,我们才开始关注司法并同时关注欧陆和英美关于司法的理论。尽管如此 ,我们对于司法中法理学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 ,还没有引起法理学界的共同关注。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将法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放到以司法为核心的法律之“微观论证”上来。本组笔谈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