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胜私复理”“发明本心”——王守仁关于“复性”是一个过程的人性学说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挥了宋代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在“心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的主观心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陆九渊曾经提出“发明本心”,王守仁则讲“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因此,王守仁所谓“致良知”的学说既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也是他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那末,什么是人呢?王守仁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相似文献   

2.
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王公望王阳明《甲申中秋寄阳明子》(10)诗之“阳明子”当指王守仁。望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兵部主事时,因劾宦官刘瑾,被滴贵州龙场驿丞。后被起用,...  相似文献   

3.
吕坤是晚明涌现出的一位颇有特色的思想家。他与理学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上,还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本文拟就他对理学的批评这一问题作些评析,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 吕坤对陆王派的批评。 他批评此派为理学中的“异端”,叫人要“将释典及陆子、白沙、阳明一切诸书,暂束高阁。”(《去伪斋文集·与邹尔瞻论学书》)这里所提到的陆子、白沙、阳明,都是陆王派的代表人物。吕坤将陆王派的著作与释典等同,斥为异端,叫人们不要去理会。 王阳明是陆王派的集大成者。吕坤对他的批评也最多、最尖锐、最深刻,批评锋芒直指“良知说”,击中王学的要害: “阳明说良知,乃在情上立跟脚,认  相似文献   

4.
先天良知(本体)与致知过程(工夫)之辨,是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论题之一。在王门后学中,王能、泰州学派对先天本体作了多方面的分流,但由此又将本体等同于现成之知,聂豹、罗洪先等反对以本体为见在,但同时却试图返归寂然未发之体;二者从不同方面展开了良知的先天性之维。与之相异,钱德洪、欧阳德等及明末的东林学者则以后天工夫为关注的重心,从各个侧面对致知过程作了考察。以此为前提,黄宗表进一步从理论上对本体与工夫之辨作了深刻的转换。一现成良知说:工夫的消解在天泉证道中,王阳明曾提出了利根之人的预设,并以直指本体为其…  相似文献   

5.
<正> 《汶邑路氏族谱》明代原有手抄本,“后遭明季之变,旧日谱系悉化为灰烬”。乾隆五年(1740年)始创刻族谱,后为刻印本。经数次续修,汶上路氏家族各支派基本有之,但很少有人阅读,更无人研究。该谱载有不少明、清两代与路氏家族有关的原始资料,其中有制、诰,有王守仁、顾磷、康海、边贡、唐龙、王杲、毛伯温、黄宗明、穆孔晖、于慎行等名人书札,有顾磷、黄宗明、马明衡、林达、王世贞、汤显祖、董其昌、王家彦、王士祯等名人诗作、文章。《路氏族谱》共载王守仁致路迎书函四封,其中仅一封(《答路宾阳》)收入《王阳明全书·文录二·书》。现据《路氏族谱》将其未载入的三封书函转录于下:  相似文献   

6.
一、阳明学之东传与内在危机王阳明(1472-1529) 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官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卒于江西南安(即今江西大庾县)①。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门人嘉兴霄知府徐必进有感于“师门学术,皆有关切,不可不遍行”② ,遂梓刊行,名之为《文录续编》并《家乘》三卷③ ,行于世。阳明思想因而赖之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东邻的朝鲜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王英 《理论界》2009,(12):114-116
牟宗三先生认为孟子、陆象山、王阳明讲的“性”是超越的、先验的,其所透显的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而细读阳明的语录与书信,阳明所讲“良知”似不能这么看待。阳明这里.良知与气、与物、与情都是不能截然二分的。从阳明对气的表述来看,总体上而言,阳明认为良知与气、理与气、性与气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如此,则良知不可能有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纯形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守仁评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或者《评传》。)是张祥浩教授继《唐君毅思想研究》之后推出的儒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全面、历史地展示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而对王学产生及其衍化的理论思考又构成了全书的重点。王学的形成,也即通常所说的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陈来的《有无之境》、杨国荣的《心学之思》均把这一历史的过程视为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视域的内在转换。这无疑是近年来较有生命力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深层的目的则在…  相似文献   

9.
《邶》、《鄘》、《卫》三《风》,均为卫地之诗。按《诗序》的解说,三《风》凡三十九篇,有十二篇,占总数近三分之一,或是直刺、或是间刺卫宣公与宣姜的淫乱。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甄辨,迄今,十二篇诗大部分得以从“二宣”的“淫乱沙龙”中开脱出来,余下《新台》、《墙有茨》等数篇,大多学者仍泥守《诗序》的解说。《诗序》解诗,毋庸讳言,不乏确当者,但谓《新台》等诗为对“二宣淫乱”的直刺或间刺,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解。人谓《诗序》为东汉卫宏作,则此误一误近两千年,时间不谓不久矣;此误既自误亦误人,误人不谓不深矣。此误之所以误,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就在于其于时俗、史事、诗意等多方面失之考察、详辨。  相似文献   

10.
在天人关系上 ,朱熹、王阳明都主张“天人合一” ,但在具体的路径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这集中体现在二人对《大学》的重新阐释———《大学章句》和《大学问》中。朱子的“天”、“人”合于外在之“天” ,走的是一条由外 (穷理 )→内 (体理 )→外 (推理 )的功夫径路 ,而阳明的“天”、“人”合于人心之“良知” ,其功夫论则是在知行合一基础上 ,进行“致良知”。朱子的天人合一是“以天统人” ,而阳明的天人合一则是“以人统天”① 。这正是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相似文献   

12.
朱子直接根据《大学》的文本主张“致知在格物”,阳明则基于孟子有关本心的思想重新诠释《大学》,主张致知以格物。在朱子处,格物属于知而不是行,是本心之知主导意识的前提。阳明所说格物则以本心之知为前提,是对本心之知的落实,已不仅是知而且是行。从工夫阶次的角度来看,格物在阳明这里主要有两种含义,即为善去恶与勉然去欲。含义一通贯勉然与自然两层工夫,含义二则主要指第一层的工夫。与阳明不同,象山否定勉然的积极作用,主张工夫直接从自然入手,阳明批评其扩大了自然做工夫的适用范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阳明后学中包括王龙溪、王塘南等在内的不少人并非接近于阳明反而接近于象山。  相似文献   

13.
德行名言     
《大庆社会科学》2011,(5):140-140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 ——【汉代】刘向《说苑·谈丛》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其必养其心。 ——【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上》  相似文献   

14.
秦汉史研究的新得与心得———《秦汉史论集(外三篇)》述评刘汉东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这基于当时的历史重要性。长期以来,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学者可谓多矣,且硕果累累。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学者反而有些彷徨,不得不面对四大问题。一是有关秦汉的各...  相似文献   

15.
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道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李大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所谓“渐失其传”,不是说后继无人,而是说由正统走向了异端,走向了对王学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16.
《明儒学案》将南大吉定位为"北方王门",《关学编》则定位南氏为"关学",二者的不同定位共同体现了南氏的阳明学学术性质和关中地域性。南大吉一生学思经历的转变都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阳明弟子身份在关中地区讲学"致良知",将阳明学与关中传统的横渠学相融合,成为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发端。南氏理学知识的突破、门户之见的突破、认知自觉的突破,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性的突破。南氏家族对"致良知"的创新性尝试及与冯从吾的交往与诠释,体现了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明史·儒林传序》在概述明代学术思想演变时说: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未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明史》卷二八二)  相似文献   

18.
<正>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官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为明代重要哲学家。湛若水著述颇丰,主要有《春秋正传》、《格物通》,《文集》,后人总辑为《甘泉全集》。 湛若水哲学受其师陈献章心学的影响,又接受了张载的“气”论,表现为二元论的世界观。湛若水哲学的二元论倾向与同时代的心学大师王守仁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由于湛若水哲学中的心学思想与王守仁相同,因此湛、王二-人“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约而同”(《别湛甘泉序》,《王文成公全书》卷七),  相似文献   

19.
<正>船山乃一代宗师,然沉埋多年。至其学大昌,其书大行,则已错简脱文,讹误满纸,学者苦之。于是校者蜂起,百年来蔚为大观矣。岳麓书社1992年4月出版之《船山全书》第三册,收《诗经稗疏》(附《考异》、《叶韵辨》)、《诗广传》,由胡渐达先生初校,杨坚先生终  相似文献   

20.
僵仆之集立而走矣──《十三峰书屋全集》整校评介王忠愈西南民族学院教师王显春与颜继禄、何兴明三君整理点校的《十三峰书屋全集》,于1995年6月已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这是近几年古籍整理的一个重大收获。《十三峰书屋全集》作者李申夫(名榕),清代四川剑州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