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质,社会工作理论试图将专业理论建构与干预方法的实践性结合起来。研究从实践逻辑出发,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做出另一种阐释,认为其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实践取向三个逻辑转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张力,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国际视角。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与文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研究尝试以互构为切入点,从文化、制度和实践激活三个角度构筑一个能动的、生态的本土化交互策略,挖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实践智慧,提出了一个以全球思维和本土行动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和实务推进中的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取向和实务导向。社会工作本土性知识的合法性建构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念关联、话语过程与价值性合理性对话,意识形态、政治实践过程与合法性辩护,地方性知识、本土经验反思性与有效性建构。其知识建构原则体现为:契合本土经验和满足现实需求原则,与西方知识沟通与理性对话原则,本土文化资源发掘、开发传统与超越传统的原则。其知识建构路径表现为:"本土性契合"和"结构性亲和",文化主体意识自觉、自主性实践和反思性建构,以"认同问题"为核心和创造性转化,实现理论建构中的历史—文化嵌入性。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经由创造性转化的符号资源、社会表征系统和价值系统,构建中国文化系统下的社会工作的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意义生成规则和社会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发展定位有利于在新时代下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由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人本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根植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和本土意识之中,存在本土文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双重困境。因此,要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通过嵌入本土情境,构筑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质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乡土社会交融的缩影,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当代中国农村在有识之士带领下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知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结构化”与“关系化”转向切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受到精英群体的引导、乡土情境的建构、全球化格局的融通三大机制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障,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与落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工作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分别对应着中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质,即乡土社会与工业文明,这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两分法.扶贫济困成为政府责任,是社会工作兴起的最基本标志.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可以把本土社会工作的起点前移到宋代,如此就可以进行中西方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对照、比较,形成一条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完整线索.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逆力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与特定场景中的文化因素关联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挖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尤其对于深受抗逆力理论影响并且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而言,亟需探究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通过梳理西方抗逆力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西方抗逆力概念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关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过程,把抗逆力视为人们对逆境的抗争。然而,这种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抗逆力观点,在中国文化看来,恰恰是因为过度强调抗争而忽视了逆境中舍弃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与环境的无休止对抗。因此,对舍弃力的强调势在必行,通过舍弃人与环境二元对立的掌控视角,人们才能如实感知环境的变化,从人与环境双向交流视角出发,学会在接纳现实不足中找到可以改变之处的舍得应对策略,使人的成长改变真正成为现实生活改变的一部分,并由此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建构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工作开启“绿色转向”以来,对生态价值和绿色社会工作理路的思考主要借鉴西方思 想。 立足于本土思想资源,从生态价值的本体根基、历史生成、现实异化、实践路径 4 个方面挖掘并转义 道家思想的生态价值观,探讨其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有助于确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基础,并从 基于“生命-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立场、以“自然—人—社会主义社会”为本体的介入路线和以“认知—行 动”为轴线的实践策略 3 个方面提出中国绿色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
从1915年佛雷斯诺(Abraham Flexer)在其《社会工作是专业吗?》的论文中质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至今,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由追求专业化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反思。在从经验取向迈向科学性的工程中,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由民间呼吁进入了官方话语的当下,探讨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含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三个基本纬度,由于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个人与他人的截然分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这三个基本纬度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超个人心理学和超个人社会工作以及随后开展的有关灵性的研究,为整合三个基本纬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它们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论假设,欲达到完美的整合仍有一段距离。现引入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纬度的整合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它将使西方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生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依旧选择了居家养老。因此,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满足其需要。本文探讨了把小组工作应用在社会区老年人服务中的可行性,提出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小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正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化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价值,使社会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此相伴随,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模型和实践.社会工作的日益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值得我国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的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为贵州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贵州地处西部,社会工作教育起步晚,如何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构建贵州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认为发展和推动贵州省的社会工作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救助来开展,由于贵州省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行政性、半专业化”局限性,因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推进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其次,做好在岗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另外应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积极参与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要切实按照中央精神,明确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与责任,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改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努力承担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职责。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专业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后的较长时间内,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属于两张皮,两者在价值、知识和技巧等方面都缺乏对话的基础.随着社会救助从道义性救助到制度性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的转变,社会救助工作日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需要专业理念的指导,专业社会工作也需要走出象牙之塔,服务民众,造福社会.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价值、制度、知识和技巧等方面开始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教育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集理论、技巧和实务经验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必须能够承担起教育者、研究者和实务者的三元角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样的思维对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引领着社会工作新的转向。社会建构论转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下多元对话、共同承担的过程,以此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本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部地区社会转型 ,社会福利面临重构 ,由此可能带来西部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 ,有效筹集和发送社会福利 ,就成为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 ,社会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