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机器能否拥有意识——机器意识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研究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可将机器意识的研究分为五种类别:面向感知意识实现的(MC-P)、面向具体特性意识实现的(MC-C)、面向机制意识实现的(MC-A)、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MC-S)和面向感受意识实现的(MC-Q).人工智能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前四类的机器意识研究是切实可行的,而MC-Q的研究则面临着许多争议.援引佛教唯识论的五蕴学说对意识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前四类的机器意识都具有意向性,而MC-Q则不具有意向性.对于机器意识的研究与开发,应该搁置有争论的主观体验方面的实现研究,围绕意向性意识能力,采用仿脑与量子计算思想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发具有一定意向能力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2.
张寅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2):97-104
本文将皮亚杰的心理同构模型扩展为生命体以及机器都可拥有的意识模型,主张意识的本质特征是神经元等信息处理单元或语言符号与客体对象的同构。运用这一模型可以解释心理学、哲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中文房间中的译者或翻译机器究竟是否懂中文等等问题,这些关于人或机器等系统是否具有意识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信息处理单元集合与单元所映射的外界对象集合是否存在群同构。 相似文献
3.
吴红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43-151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机器生产经历了从“机器改良生产”到“生产改良机器”、从“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到“对机器本身进行生产”的转变,机器形态的微缩化和轻便化使得机器得以进行跨空间的快速流动。借助于机器尤其是微机器,数字资本主义一方面得以摆脱传统资本主义所遭受的空间限制,成为现实地理空间中无处不在且随处可在的强势威权;一方面还引领人们沉迷数字机器所着力营造的虚拟空间,从而为资本主义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剥削与信息奴役开辟新的地缘空间。由机器生产主导的空间被数字资本主义化约为“支配的空间”和“取用的空间”,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空间异化问题,包括数字机器在各类空间进行利益生产的空间异化、数字机器不断寻求空间霸权的空间异化和数字机器对人类生活空间施行反向控制的空间异化。这些问题在人类生活世界触发了严峻的空间困境,亟需我们进行批判性的辨识。 相似文献
4.
赵小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21-26+65
“机器意识”问题随着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不断突破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查尔莫斯的机器意识观的文本考察,可以将其相关思想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1989-1994)、中期阶段(1995-2003)以及后期阶段(2010至今)。查尔莫斯在早期认为机器意识存在实现的可能,计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基础;在中期他认为“难问题”的存在使得实现机器意识变得困难,需要一定非物理形式的解释;在后期他认为机器意识实现的最佳路径是渐进式上传,且需谨慎对待其发展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乒乓球相持意识的哲学思考及其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军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6):103-105
随着乒乓球比赛规则的修改,赛制的改变,球体变大,速度减慢,旋转减弱,相持球在比赛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如何处理好前三板,抢先上手,提高主动相持的击球质量,加强击球落点、节奏的控制,建立相持球攻防快速转换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7.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137-143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吴翔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127-132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9.
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动画片种.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题材、笔墨节奏、审美空间意识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呈现动画化的水墨艺术.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节奏化自然、阴阳、有无的空间意识,再从属于电影范畴的水墨动画片的视听语言角度来阐述水墨艺术仅仅动起来还不够,还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化,才能表现出比传统水墨画更有意蕴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0.
汤兆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S5)
邓小平看待社会历史问题,总是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然后做出结论。本文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关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中,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三个哲学角度探讨邓小平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物理现象)与心、心所法(心理现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凡夫因为无明障蔽的原因,虚妄地以为时间具有实体的性质或者有超时间实体的存在;圣者破除了对于实体的执着,不再为时间幻相所束缚。就此而言,佛教时间观并非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乎心性超越之道。 相似文献
12.
1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167-173
现代中国哲学是在东西方哲学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受西方哲学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史研究、从事哲学创作、思想文化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很多哲学家都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的方法论,既受西方哲学方法影响,同时也有某些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特色。有些现代哲学家试图融合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方法,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哲学方法。在其中,逻辑分析法、实验主义方法、辩证法受到了现代中国哲学家的特别关注,直觉方法因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亲近性,也引起了某些现代中国哲学家的重视。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家方法论讨论与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宫菊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5):58-61
从哲学的维度审视“全球化”的历史发展 ,它是历史的渐进的过程 ,是人类文明走向融合的过程 ,也是社会整体性进化的过程。全球化源自人类社会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建立全球化的大视野 ,树立“共赢”、法治、信用、机遇、安全新观念 ,遵循特色、自主、公平三大科学原则 ,完善体制、扩大开放 ,调整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全球化大潮 相似文献
15.
李培湘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哲学是什么?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不断追问的永恒话题.哲学可以界定为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哲学只有作为哲学思维才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日常思维相比较,具有其对象特征、方法特征、目的特征和任务特征;在功能上,哲学思维具有认识功能、批判功能、建构功能和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6.
林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8):77-80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在批判继承了旧的传统哲学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辟提炼,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杨名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4):69-73
科技与价值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重视界,但是当人们将科技理性置于人类理性的核心位置时,科技与价值分离了,科技异化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科技与价值分离的异化现象跨越了国界和社会制度壁垒,甚至上演了技术霸权主义,使科技成为检验整个人类风险与灾难迅速扩大的实验室。全球化下科技与价值分化风险的减少与消除在于确立人化科技价值观,促进科技以无愧于全人类命运的方式发展,在于始终执守"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关系原则,也在于公正、公平、合理地重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数字生命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6
数字生命研究是新兴起的计算机与生物学交叉的前沿科学领域,主要是采取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中产生展示生命特征的人工生命实体。数字生命是虚拟实在的一种重要形式。“磁芯大战”、“Tierra世界”、Adida和“阿米巴世界”等是数字生命研究的几个重要模型。数字生命研究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其中主要有:数字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或将成为真实的生命吗?数字生命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等价吗?我们对制造数字生命承担伦理和法律责任吗? 相似文献
19.
余卫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圣人作为中国文化哲学的本体观念,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特质,而且作为哲学思维的主体和最高人生境界与最活跃的因素,是中国传统的圣人体道的整体直觉思维方法,以及崇古尊经的经学思维的重要基因。其一经形成,反过来又给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6-13
列宁于1905年创立的民主集中制,旨在克服社会民主工党内存在的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以凝聚全党的意志,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并成为唯一的执政党后,列宁为避免党的民主集中制偏离民主的轨道而演变成官僚机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列宁逝世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民主集中制逐渐异化为权力集中制和个人专制,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受挫。认真反思民主集中制近百年的历史,探寻其规律,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