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依法治国国策下,我国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并开拓了可喜的局面。但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和农村法制建设薄弱仍然是不争的事实,通过笔者对汪清县西崴子村村民了解劳动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和加强农村法律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农村地区《劳动法》落实现状,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更好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我们对汪清县西崴子村村民对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方面做了调查,发现村内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现象较为明显,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势在必行,法制建设亟待完善。本文从劳动法在农村落实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对增加农民法律知识、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农村社会法治化的主导力量,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重要的精神因素。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深受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状的冲击,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的枷锁,使农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认同观念上的错位。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两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农民法治观念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法理视角分析,法律与社会互动性与联动性必然促使法律变革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激烈。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或乡土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原经济区创建这个时代背景下.“三化”建设的时代主题给中原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养成提供了经济诱因.构建“和谐中原”的宏伟蓝图为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提供了政治动因,而农民法律意识整体淡薄则成为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文化元素。基于此.从立法、司法与法律教育等层面入手则为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完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依赖于高校法制教育,现代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所以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应当着手培育青年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以促进我国法治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庆生 《职业时空》2008,4(7):35-36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要求和态度,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是比较淡薄的。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7.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以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对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实现农民经济发展权的保障。加强农民经济发展权的法治保障,需要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加强农民经济发展权立法,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培植农民维权组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9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改革和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律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目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于追求法律知识、争分夺秒地讲授法律条文和实用性法律知识的问题,严重忽视了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信仰的教育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积极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1.
赵虎 《职业时空》2008,4(8):138-138
一、培育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宪法,法治国家的理论正逐渐形成体系。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可能会在法治社会里犯错,这也给中国建成法治国家造成阻碍。因此,重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让他们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崇尚法律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高职生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针对性地培育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深入、有效地开展法律素养的培育,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权属制度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残缺、"农民集体"法律内涵的模糊性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本文从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内部"还权于民"、明晰土地产权,二是外部建立起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内外结合,探讨解决现行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弊端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政策环境的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从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开始,查找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实现我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经济发展脱节、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城镇化进程脱节、农民身份转变与城镇市民脱节等制约因素。要加快推进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需着重培育现代化新农民、持续扶持现代化新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普法工作的持续开展,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地区和民族之间却有所差异。调查显示,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较高,汉族的法律意识相对少数民族的较高。分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是值得广大法律工作者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法治建设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为实现生态文明,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势在必行。调查显示,农民具有了一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但农业环境立法体系有待完善,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具体行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欠缺,农村环境司法救济有待加强。因此,应采取完善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普法宣传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加强农村环境司法工作等措施,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中之重,对我国经济能否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法律和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准则与规范,现行法律政策不但有利民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使法律成为推动改革的工具而不是阻碍。  相似文献   

19.
城郊“农民农”的生存现状、突出矛盾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农"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从事农业生产,填补了当地居民由于"农转非"而形成的农业劳动力缺口。"农民农"为城郊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活跃贡献甚大,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同时也对城郊农村的社会治理与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亟须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农民农"的生产性、生活性与管理性矛盾,从而确保城市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法治化的相关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法律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然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