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支撑基础、责任负担、保障水平以及民众需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类型。改善型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是指通过各类民生项目的安排及民生待遇优化以促进民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的一种制度类型,是民生项目更加齐全、内容更为完善、治理水平更高、使民众各按其分的民生模式,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服务消费支出总额持续增长以便能够提升生活水平的民生类型,是那种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较高层次需要的模式类型,也是更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民生制度类型,因而具有综合性、完善性、激励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这要求我们优化民生类型设计及民生投入结构,补齐改善型民生短板,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民生建设是一项历史性实践活动,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使用了民生概念,后经历代先贤不断阐释而使其内涵变得丰富,并负有国家及社会治理的任务、使命,民生建设由此就具有民生治理意蕴。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多采取"内圣"之法,依据"仁""义""礼",强调兴仁政、行其义、推礼治,开展救助救济性民生事业。在思想家们看来,行仁政就要合理分配土地、不误农时、制民恒产、轻徭薄赋以及照顾好弱者,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措施的实行离不开君主守义,这是君主"王天下"的内在需要,君主行其义就须肩负起养老、育幼、托孤、接济、救助、赈灾等民生责任。在儒家看来,礼是国家治理的命门,推礼治当以保民生为先决条件,这蕴藏着君主对民众生产及基本生活的安排,体现了民生建设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仁""义""礼"由此成为传统社会开展民生治理的基础,民生建设具有了国家治理的意蕴与使命。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指作为生命主体、生活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广大民众自身的现实存在状态,主要包括生存、生活与生计三个基本层次.民生幸福即民众对于自身生存、生活、生计诸方面状况感到满意、快乐和愉悦的积极稳定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幸福感的基本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生存、生活和生计幸福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目标,也应是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为了有效增进民生幸福,需要创建以民生幸福为目标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人本化、管理主体的全员化、管理客体的系配化以及管理手段的效能化.  相似文献   

4.
"利益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立场",民生的状况影响和左右着民众对执政党的基本评价。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人们的民生诉求更多地转向精神领域、政治领域、生态领域等,从而也更多地关注自身和所处社会整体的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生态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民生作为"切身利益"所在,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现实依据,是民众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节日文化异彩纷呈.唐朝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岁时节令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它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唐代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岁时节令是关系到国民长久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制度,也是关于民生的大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珍惜与保护,不仅是对民众情感要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而且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也必将产生强大的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新闻"是对<南京零距离>、<法治现场>等电视栏目最早尝试实践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新闻类型的概括,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含义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电视新闻概念.民本主义取向是它最基本的品格,关注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是它的主要职志.这也就要求民生新闻在以后的实践中要尽量避免流于题材琐碎化、视野狭窄化、叙事道德化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8.
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社会的计划,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理论体系及价值追求。民生,即民之生计,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民生政治就是改善民生诸种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从民生主义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原创的意识形态,对于统合政党与民众集体行动起到重大的引导作用。民生政治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对阶级斗争及专政的意识形态的救赎;目前,改善民生在中国成为最为广泛的政治共识,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执政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是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以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和表现的对象,以百姓的生活作为表现的内容,所报道的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包括在内.它所采用的报道语言也是朴实的、贴近大众的.较之传统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民生新闻这一种刚刚兴起的新闻模式具有更大的冲击力.也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普遍受到受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众生活是宪法的逻辑起点与永恒的价值取向,民生也是宪法的重要内容,而宪法则是民众生活的根本保障。30年宪法实施效果的反思与当前民生问题高发的现实启示我们:宪法的实施需要体现民生关怀。当前应以民生关怀为基点,通过强化制约权力、关注民生的立宪、行宪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建立完善宪法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推进宪法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的价值问题,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对之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和表达,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别来观察,经济法的价值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就本质而言,讨论经济法的民生价值似乎更能体现经济法的特有属性。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及法哲学思潮来看,民生显然应当是经济法的本真价值。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强弱差异、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是经济法民生价值的三大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为本,关注民生"自古以来都备受各个阶层的关注,更是现代社会的焦点,而在《诗经》中关于"民生"意识也早有体现,尤其在农事诗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举行祭祀礼乞求农业的丰收、民众的安居乐业,提升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劳动者自身更是重视农业生产,且性格中蕴含着温柔敦厚、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特性,纵使他们受到剥削也仍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种乐观的情怀和生存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它以狂欢化的色彩表现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同时也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体现出民众在社会转型期普遍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下对自身处境的想象和情感表达。红段子则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引导和传播的一种意在挤压民间段子(主要指黄段子灰段子)话语空间、强化文化领导权的"红色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文艺形式,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民生国家,是中国民生问题逐渐上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要国家现象的产物与表现。广义政治论是研究民生国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根据广义政治论,在我国,提出和研究民生国家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谓民生国家,是指以民生利益需要为本原基础、以民生利益满足为动力原因、以民生幸福公平为目的价值、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职能、以民生制度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民生政治现象和社会国家形态。民生国家比之于西方福利国家,既有共同性也有中国特色。为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然要求在借鉴福利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生活理性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蕴含在实践活动内的一类理性;它会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契合,具有本土化色彩。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考察生活理性的内涵、特征与表现,体现了学科的道德担当和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社会福利建设作为重要政治命题,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在构建民生政治的过程中始终将社会福利建设作为本质要求。党领导社会福利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存保障型"到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揽型",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发展型"及新发展阶段"共建共治共享型"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民生逻辑相呼应的实践经验。党领导社会福利建设的百年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遵循与时俱进的福利理念、始终尊重循序渐进的内在发展规律、始终将"获得感"作为福利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福利权益理念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都要求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建设,因此要从明确民政福利到民生福利政策的基本目标,推进社会福利领域的改革进程,构建社会福利责任共担机制三大战略层面来思考党领导社会福利建设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9.
杨炳珑 《社区》2009,(4):34-36
“民俗文化是指广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