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灵宝派以灵宝经书闻名,以灵宝斋法见长,系道教的三山符录道派之一,在刘宋时期大流行于世;灵宝派大流行的社会原因在于它作为一个道派成功完成了社会化历程,灵宝经书普度一切人,超度三界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需要,灵宝斋法的提醒功能强化了灵宝派独特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2.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新经”两部分.中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亦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通过考察两部“新经”,并从道教文献学和道教教义思想的传承等方面,对“新经”与“元始旧经”的出世先后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古灵宝经“新经”创作并披露于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直接相关。而该经也是一部近数十年来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论文详细地考察了灵宝“步虚”仪形成的背景及其宗教神学意义,讨论了这部经典的文本结构及其与其他“古灵宝经”的关系。灵宝“步虚”仪的最初形成贯穿了《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核心信仰,并且与“元始旧经”所确立的“灵宝斋法”具有不能分割的关系,该经最尊崇的经典是《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最尊崇的主神是元始天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作为一部“元始旧经”,其文本结构也不存在后人根据较后出世的“仙公新经”重新续写的可能。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保持的就是古灵宝经问世之初的面貌。陆修静对此并未作任何改动。所有“古灵宝经”均为江南“葛氏道派”在不同时期所创作。学术界除了关注古灵宝经之间某些个体差异之外,应该更加重视“古灵宝经”经典系列在根本教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由佛经汉译这样的汉外语接触方式,汉语词汇系统增加了不少新的成瓦,六朝时期,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道教经典古灵宝经大量吸收佛教词语,显示出了语言接触中外语对汉语影响的深度。本文通过展示古灵宝经借用佛教词语的类型,说明古灵宝经所体现的佛道混合物这样的语言面貌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新经”两部分。中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亦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通过考察两部“新经”,并从道教文献学和道教教义思想的传承等方面,对“新经”与“元始旧经”的出世先后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古灵宝经“新经”创作并披露于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灵宝斋法是道教斋法的主流。本文通过对灵宝斋法源流的辨析,揭示出灵宝斋法的济度功能。认为灵宝斋法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灵宝斋法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道教之“道”。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三清"是指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这三位神灵都是中国道教中最主要的神灵.一千多年以来,供奉"三清"神灵的"三清殿"也是每一座正规道教宫观中最主要的建筑.然而,在道教史上,这三位神灵原来分别是中古时代不同道派或经系最主要的神灵.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创立的最高神,太上大道君是东晋中期上清经所创立的尊神,而太上老君则是东汉末年天师道所创立的最高神.文章认为,这些分属于不同道派的尊神之所以最终能构成一个完整并且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清"神灵体系,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的"灵宝自然天文"的神学理论密切相关,而"三清"神灵在道教中的正式确立则在唐朝前期.文章还认为,道教"三清"的形成既代表了道教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神灵走向"体系化"和"秩序化"的趋势,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古道教从早期道派分立、神系与教义歧异冲突,到逐步走向整合与统一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界通常认为道教经典大量借用佛教元素的情形,主要存在于五世纪早期的灵宝经中。提出两点证据,指出我们应当重新考虑此一成见。佛教关于轮回的观念以及多重世界构成的大宇宙体系,不仅出现在陶弘景的著作中,同样也见于他所搜集和整理的东晋上清经中。这些对佛教元素借用的痕迹,在六世纪晚期之后被系统性地从道教经典中剔除。  相似文献   

10.
经本文考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15卷《延寿仪式·送龙》前半本经书正是李霖灿所说的《五方五帝经》。经书的内容与汉族道教文献《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灵宝五帝官将号》比较接近。经书记录的语言是纳西汉语,与普通的汉语相比,纳西汉语在语音、语法上发生了变异,深受纳西语的影响。该经书的语言文字关系密切,行款布局规整,为了更加精确记录汉语还产生了一些特殊字。这本经书在文献、语言文字和宗教研究上都存在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的危机,人的生命存在朝不保夕的危机,反映了当时的人生存在于荒谬与病态的困境中.这样的生存背景下,其所焦虑的,是人的生命最终怎样得救,人生病态如何得到治疗.对<问疾经>来说,衡量人生的价值尺度是精神创伤的治疗恢复从而永垂不朽,不再是道教传统观念上的肉体修炼"长生不死".  相似文献   

12.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东晋道士葛洪是承启道教灵宝派、上清派的一代宗师.论文尝试在道教人物研究中开拓新思路,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全新的学术视野,来重新探讨葛洪生平著述、葛洪遗迹传说以及儒教、佛教对葛洪的评价等问题.通过葛洪修道活动及在道教史上影响的考察,从宏观角度揭示葛洪其人及对道教理论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5.
约在六朝后期至唐初,在吸取《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等古灵宝经内容的基础上,"十戒"与"十四持身之品"相互结合,并最终形成《十戒经》.道教灵宝派尊崇老子与《道德经》的传统、《十戒经》自身所呈现出的儒家色彩、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实的需要等,是促成《十戒经》与《道德经》相互结合并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十戒经》与《道德经》的结合流传带有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刘勰家族成员名字特点,符合天师道信仰的特征,属典型的天师道家族,而且,他们属于道教的灵宝派。从所取名字上,可以探寻到刘勰其人与其家族杰出人物刘穆之存在着精神上的呼应和继承;刘勰《原道》篇中,关于世界构造以及"神"或"神明"的概念,与道教灵宝派"投龙简仪"有密切关联;其金、玉相对的叙述方式,也是出于道教的传统。至于刘勰文论中"养气"等观念,更是道教思想的翻版。  相似文献   

17.
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道士寇谦之是新道教的倡行者,是民间道教转化为官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寇谦之的著述及《老君音诵诫经》所反映的思想,说明寇谦之秉承早期正一道教诫,新道教以维护张陵教法为特点。寇谦之汲取儒释思想于新科之中,其改革为道教成为国家宗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唐代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 ,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饮食当中 ,统治者将道教禁食鱼、肉的教规推广到普通百姓之中 ,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 ,道教节日与节日饮食习惯传入民间 ,道教养生食品受到普通百姓的推崇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唐代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虽然正史和野史杂传都未言及李益的道教生活,但李益却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从仙学道的宗教生活给李益的诗歌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一 李益很年轻就信奉道教了。 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代的道教发展可分三个时期:唐高祖至唐玄宗为第一时期,李唐统治者为抬高李氏身份而上攀老子,提倡道教;玄宗至代宗为第二时期,道教在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普及,道教由统治者的外在提倡而逐渐转变为士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宪宗以后为第三时期,道教向中下层社会发展,服食闭炼,祈求长生,成为普遍的社会时尚。李益生活年代,正值唐代道教二至三期的鼎盛阶段。时代风尚为李益信奉道教准备了社会条件和文化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