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管治香港期间,非法侵占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确立了“主权在英”的殖民统治香港的最高原则:通过英皇颁布的三个敕令,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合法化”;通过三个宪制性文件,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宪制化;通过直辖管治,把“主权在英”的最高原则治权化。由此,英国确保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直到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主权在英”殖民统治香港的最高原则终于寿终正寝,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是香港基本法的法理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首创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最初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最先用于香港回归和治理,已由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予以法律化.明确"一国两制"是香港基本法法理核心的科学内涵,十分有意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为香港特区权力的来源;国家制度体系的构成;香港兴旺发达的基础.本文批斥有意曲解"一国两制"的言行;重申香港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在中央;阐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保持繁荣与稳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键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五十年不变.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理解发展"一国两制"国家战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对"一国两制"战略的内涵核心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中国始终坚持"不会变、不动摇";坚持"不...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围绕香港回归问题从五个方面展开了他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中"一国"的核心是主权,主权高于"两制";解放军在香港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在"两制"中居于主体地位;港人治港"必须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中央对香港基于对香港的主权而依法拥有必要的干预权。同时,邓小平对怎样起草《香港基本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意见:《香港基本法》要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中央拥有《香港基本法》的制定权,《香港基本法》要规定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香港基本法》要制定得简要些;《香港基本法》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政治制度;《香港基本法》要规定香港的普选必须循序渐进。《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绝大多数委员对邓小平的这些意见感念颇深,认为没有他的掌舵,就不会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的《香港基本法》。理解、研究《香港基本法》必须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这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创造."一国两制"构想是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情况提出来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原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重温"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形成历程,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我们回顾历史尤其是展望未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伟大旗帜,实际上坚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其途径只有一条,即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惟一途径,更为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全面管治权是中央依主权而对特别行政区居民和事务,直接或间接行使的管辖、统治、治理的权力。全面管治权是基于《宪法》和两部《基本法》之规范,归纳和总结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上的权力关系。全面管治权综合了“管辖权”之法律属性与“治权”之政治意涵,兼具法理基础、规范依据与宪制需要。一国两制语境下,中央依主权,将部分管治权之权力行使权授权给特别行政区,形成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全面管治权是高度自治权的权力本源。  相似文献   

10.
香港特区某些人之所以长期鼓吹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治权是类似英国女王那样的虚权、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治权只有外交和国防两项、"港人治港"表明中央政府不能治港、香港特区拥有自己的"固有权力"和"剩余权力"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故意抹杀中国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而非联邦制,不知道或故意抹杀香港特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地方政权,而非联邦制下联邦政府和成员单位共同拥有主权、各有一套宪法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签订了。联合声明宣告,我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收回主权以后维持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关于在香港、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设想。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来解决香港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八十年代具体实际的运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它对于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进一步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2.
"是"与"真"的哲学追问与语言学流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语言学诸流派的思想源自于他们各自对语言之"是"与"真"的形而上哲学追问.我国语言学在世界上之所以尚无自己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语言学界没有关于语言的形而上学反思传统.仅仅认识到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就什么是语言的本质、什么是语言学知识这类事关语言本身的"是"与"真"问题进行哲学的追问.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以来,爱国教育的具体制度化和政策推行一直遭遇较大的本地阻力,以国家认同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法治改革陷入一定的困境。爱国教育的欠缺带来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波动,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香港近些年的极端化社会运动,危及"一国两制"的宪制安全与香港繁荣稳定。在香港基本法秩序下,教育属于自治事项,特区政府与香港本地院校依法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从比较法及教育法理来看,爱国教育在性质和操作上均不可能完全委诸地方实施,从香港经验来看也存在本地实施的诸多漏洞。根据"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全面管治权法理,中央对所有授予的自治权享有监督权,并根据爱国教育的事项本质而享有增量教育权力。从新时代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及全面管治权制度化的角度出发,国家与香港特区均有法定职责检讨和推进香港爱国教育,塑造爱国爱港的基本价值观与身份认同,而相关的权力合法性及责任机制需精确论证和精准配置。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一项旨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必须统一,主权不可分割,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坚持主权统一性前提下,肯定治权的相对独立性,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条件;在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两制”并存,是实现“一国”的形式;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是实现“一国两制”的途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保证。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及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和保证。正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英国从香港殖民撤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提出了"续订和延长条约"、"以主权换治权"、"争取香港最大程度的自治"等方案和模式。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模式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益得失所采取的结果,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变政策来满足其殖民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在我国社会发展步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也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文学(主要是英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尤其引人注目,逐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在加拿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形成了三个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即"多元文化"、"守备心理"、和"求生主题".澄清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实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判,指出其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对于还原加拿大文学的本来风貌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思克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发展,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内核;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发展,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标准;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文化结构有序发展重要条件和依据,即是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矛盾及其运动.  相似文献   

19.
梁陈时期,骈文发展呈现鼎盛局面,出现了被尊称为骈文典范的"徐庾体"。"徐庾体"之所以能成为骈文史上的高标,主要在于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这种新变表现在其形式上达到了骈文文体对于对仗、辞藻、用典、声律等各种形式之美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兼顾了文本内容的表达,开创了文质并重的骈文风格。而"徐庾体"新变的原因,与文体交叉渗透与"小学"的发展、文坛"新变"之风的倡导以及南北文风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徐庾体"的新变,对于骈文文风的改革有承前启后之功,在中国古代骈文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