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一次,我到一位友人的叔叔家做客。他叔叔是大学教授,婶婶是杂志社副总编,他们家三室一厅,陈设典雅而端庄,一派书卷气,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安居美国和加拿大。我对其叔叔家艳羡不已。不料,我友人却说:“你不知道,叔叔的小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长住精神病院。”我不由得“哦”了一声,友人也深为惋惜。不过,对此,他叔叔很坦然,淡淡地说:“人生并非完美无缺,知足常乐,这就是幸福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湖南湘潭5年级小学生张智勇救同学却不被同学所救而死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死者已长矣”。一年后的央视《今日说法》却让它再次成为了“新闻”。只是这一次,吸引我们注意的主角,是那个被救孩子的父亲——对张智勇的死,他对着镜头说:“我不存在表示感谢了,反正这个事我告诉你了,按我儿子的说法,是他们挑起来的,我儿子是附和……”记者说:“但是现在张智勇是去救他(而死的),而其他同学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 这是没问题的。”那个父亲说:“这个问题很难说的,是不是?不好说的……”——他冷漠的脸和比脸还冷漠的说法让我们领教了什么叫六月寒雪,也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孩子为什么能在自己被救以后,可以眼睁睁看着救他的张智勇挣扎于生死之间而连一声救命的求助呼喊都不能发出的行为背后,可能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梅桑榆 《老年人》2005,(4):31-31
苏格拉底有一次看了商品琳琅满目的市场后,感慨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东西我用不到!”我是凡夫俗子,却与其相反,每到市场上转一遭,往往暗自感慨:“这世界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是我需要的呀!”我想,苏格拉底逛完市场之后,肯定是一身轻松,仍然会专注于他的哲学。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需要什么,不会为市场上的种种好东西而乱了方寸。抛弃了巨额家产的银行家之子第欧根尼,坐在木桶里一面晒太阳一面思考哲学问题,他也很清楚自己不需要什么。只因他有如此境界,所以敢于笑傲王侯,对问他需要什么并表示可以马上赐予的国王说:“那就请你站在一边,…  相似文献   

4.
养生长寿诗谣黄炳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5岁,是一位善养生者。他晚年有首《自觉》诗:“始知年与貌,盛衰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的见解很对,越怕老越老得快,越怕病越病得厉害;与之相反,不畏老,不忧病,听其自然,反...  相似文献   

5.
翟暾 《华夏少年》2007,(10):1-1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每天仍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  相似文献   

6.
日前老夫偶撰俚文,引及《金刚经》之著名偈子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此偈举出六种景象,即梦、幻、泡、影、露、电,来比喻世上一切事物之转瞬即归幻灭,谓之“六如”。于是我问一位比我小60岁的研究生曰:“你知道唐伯虎吧?”她说:“知道。”我说:“唐伯虎姓唐名寅,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他那个别号,正是根据此偈而取。”她听后甚感“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7.
“不要闯红灯!”这是郑培民同志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时在路上对司机的嘱咐,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人们的警世箴言。“红灯停,绿灯行”,这个交通规则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但一做起来,情形便各不相同了。君不见,“闯红灯”的现象不独街头路边有,在我们的周围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屡见不鲜。“闯红灯”,往往一害社会,二害别人,三害自己,可是相当一些人仍然执迷不悟。郑培民同志为官几十年,清正廉明,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令人敬佩和怀念。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不要闯红灯”,这种境界足以感天…  相似文献   

8.
方圆 《公关世界》2008,(12):52-52
1894年1月9日,恩格斯应两位意大利记者来信约请,为新创办的《新纪元》周刊题词。记者要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回信中坦言:“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但是74岁高龄的恩格斯经过认真考虑,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你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即但丁)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相似文献   

9.
婵娟 《当代老年》2006,(4):31-31
1963年初,在编辑“学习雷锋”这一专辑时,《中国青年》杂志的一位编辑提出,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赞成。于是编辑部向毛主席发出请求题词的信函,信封上只写着“中南海呈毛主席”,时间是1963年2月16日。  相似文献   

10.
凡夫唐 《现代交际》2004,(10):52-53
我是广州一家杂志社的文字编辑,今年已经27岁了。先生就职于一家合资公司,年前被派驻海外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我又不肯丢下工作跟他去做全职太太,便过上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我们夫妻的收入都不低,可“单身贵族”生活对于未婚女性来说也许是潇洒的,而对于我这个已为人妇的  相似文献   

11.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2.
片断     
王永兰 《现代交际》2006,(10):67-67
静静的中午,阳光暖暖地照,猫一样蜷在桌边,想起一些片断。上世纪末,和几位不太熟悉的友人一同乘车,聊过几句后到铺位休息,刚一挨床便觉出凉意,不由自语:“好凉啊!”对面是一位仅一面之缘的男士,他将自己的外衣递过来,“铺上吧。”我用手  相似文献   

13.
陈元 《女性天地》2013,(2):33-35
年末岁首,一个名气很大、宣传不多的人火了。 他新闻不多,却参演过《春光乍泄》《卧虎藏龙》《赤壁》《2046》《一代宗师》等电影,还获得过日本大阪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为了拍戏,他学了半年功夫,却在正规武术比赛上竞得擂台魁首……  相似文献   

14.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摘抄本的扉页上写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真的是很大呀,我不知道,穷我的一生,究竟能够看到她多少,了解她多少……”10年以后,我发现自己依旧生活在这种困惑之中。我因为不了解而开始耽于幻想,我遇到了一个爱我的男人,他却不能了解我的幻想。直到我看到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我知道了自己困惑的根源所在,也知道了我所爱的人不能理解我的原因:我还年轻,而他的心态却过于老成。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宫     
《老年人》2005,(5):46-47
无题⊙衣明举光棍张三是个急性子,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想杀一只公鸡待客。不料,公鸡蹿上房顶,把张三气得要死,他对公鸡嚷道:“你不下来,我就把所有的母鸡杀掉,让你打光棍!”(龚姬)留言攒钱的爸爸给儿子留言:“这次上街,没能满足你的要求,并不是老爸不爱你,而是你妈妈发现了你老  相似文献   

16.
妙语蕴奇趣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有一家犹太语报纸——《来姆贝格日报》。 一次,一个铁匠被告到法院,因为他大大侮辱了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福。他在喝得酩酊大辞时,说了“皇帝陛下在我的屁股里”这句话。 被告被判处三年徒刑。为了用恰当的词语报道这一判决的理由,而又不致重复上面那句侮辱皇帝的话,记者们想破了脑袋。结果,《来姆贝格日报》于第二天早上做了如下报道:“铁匠鲍韦尔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因为他泄露了一些有关皇帝住处的令人不安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徐忠友 《老年人》2014,(12):18-19
正与习总书记共话知青生活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作了大会发言。他说:"最近我又去了一趟贵州。上海的作家朋友问我,你怎么对贵州乡下有那么大的兴趣,几乎一年要去一次。我用一首小诗作答:‘明丽艳阳耀山川,洁白云朵绕山峦。冬春夏秋到山乡,四季景观不一般。’这虽然有点和朋友开玩  相似文献   

18.
血战山底村     
贺东生 《老年人》2005,(9):18-18
我1930年参加红军,抗战期间在山东军区担任六八六团团长。国难当头,我和战友们出生入死,与日本侵略者拼杀了整整8年。在经历的无数次战斗中,血战山底村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次战斗。1944年夏,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山东滨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开始向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相继拔掉了敌伪据点40多个,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日本侵略者不甘于失败,加紧调兵遣将,不断向我根据地发起“扫荡”和“清剿”。他们烧杀抢掠,穷凶极恶,我根据地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8月22日,山东军区发来电报,命令我团抽调部分兵力急赴大山,援救被日军围困在那里的老百姓和八路军伤病…  相似文献   

19.
陈晓 《老年世界》2009,(17):10-11
改编传统名剧十易其稿 2009年4月7日晚,天津中华剧院舞台,京剧《韩玉娘》正在上演。纨绔子弟胡为登场:“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宰。官当的时间不长,钱捞的不少。算得上高效益!”“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恶少的胡言引得台下一片会意的笑声,“新加的,又是新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这样介绍:“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做爱一样,带来的是身体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