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从文字创造、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到隶变的发生,是由汉字之美到书法之美,由制作性书法向抒写性书法的转变。先秦书法决定了后世书法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基本因子,包含着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普遍性原则。考察这一具体艺术现象,将有助于深化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特性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道德良知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意义重大,是伦理学史上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西伦理学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经常将"良知"等同于"良心",并不明确区分二者,这也反映了二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判断,从道德心理上说,是"良心";从道德认识上说,是"良知"。中西伦理思想家们在良知(良心)的起源、构成、价值判断和本质问题上提出种种不同见解。作为能力的道德良知,是主体对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等道德现象的辨识能力;是主体以自我道德认识贯穿于行动之中的行动能力;更是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能坚持自我良知的同一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主体与文化传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效应。探明这种相关效应的机理,对于提升认识的主体性、增强文化传统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一般来说,在这个关系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整个认识活动过程发展方向的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执行者,即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人作为主体之所以能够认识,是因为人不仅有脑和感觉器官 (认识主体的硬件系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天赋的生理器官之上形成了一定的精神结构 (认识主体的软件系统 )。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文化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现代城市社区中的特定文化现象,是现代城市社区的衍生物和重要构成部分。它以无形和有形的两种方式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对社区发生着影响。在现代社区中,文化既包括一定区域内居民的信仰、价值、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又...  相似文献   

5.
文学功能的生成和实现文学功能是在“文学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审美对象,在审美建构的同时,文学诸功能才得以生成、发挥和实现。因而,文学功能的生成和实现既同文学作品的具体构成相关,又同欣赏主体的主观条件或接受范式相关,它同时受到文学作品构成和欣赏主体主观条件的限定。文学作品仅为文学功能的生成、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出发点,或者说,作品包含着文学的潜能,它的发掘、转化必须有待于  相似文献   

6.
试谈当代文艺形态的演变黎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最新的艺术发生学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是同步发生的。这不仅把艺术发生的时间上限大大提前,而且启示我们,艺术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发生、发展、不断变化着的过程,绝不可用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待它。在漫长...  相似文献   

7.
社会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种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式。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心理倾向。不同社会思潮的并存、继起、冲撞、融汇和消长,构成一定时期社会意识变动的宏观图景。追寻社会思潮的生命历程,考察其发生、发展和消退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对于分析社会思潮现象,把握社会意识的运动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就是指运用人类学的材料、观点和方法以解决考古学的问题,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征引民族志文献,用以解释考古遗存的文化现象;二是综合考古学与民族志中的同类现象,对文化进化过程或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过程进行总结,从而抽象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中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表现在:①对汉族民俗(包括文献、实物及其他遗留的文化现象)的关注;②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调查和研究;③对人类学一般文献(包括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的征引和与考古学材料的对比分析;④对民族志类比分析方法的认识和强调。  相似文献   

9.
论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礼的产生 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10.
法国思想家福科指出:“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①“经济法”语词起源时的涵义正是包含了经济法学学科初创时期研究者们对经济法想象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的日益深入是经济法学学科形成的临界信息。经济法概念构成了经济法原理的源头和核心,能否科学地揭示和界定经济法的概念,不仅关系到经济法理论框架的构建,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法能否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新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过程,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想史和社会史两条不同的线索,也就是话语和实践的脉络.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实践脉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掩盖了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的真正途径.本文认为,红十字会之所以能够与中国慈善传统相结合,主要是通过当时重要的救荒机制即义赈来实现的,而不仅是依靠相关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艳 《社会科学家》2008,(5):148-152
文学作品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态系统,文学翻译应以再现原作的审美特质与价值为出发点和归依,而作者与译者所处的两种不同文化系统所派生的审美客体表现形态及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差异介入翻译过程,造成了译文一定程度上的艺术蜕变.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框架之内,从神话与原型、客体审美构成(包括文字系统、句法结构、叙事模式和篇章构成)、主体审美机制(包括诗学传统、意识形态、历史背景)三个层次,探寻原语文学作品在译语文化系统异质的美学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发生的艺术蜕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尹春洁 《殷都学刊》2010,31(2):29-32
传统纹饰是按形式美的法则有规律排列的。这些美的形式中包含有诸多科学现象,其中数学中的分形制图再现了传统纹饰的构成原则。本文通过对西安半坡村彩陶纹饰和唐代铜镜构成方法之剖析,阐明二者之间的递变关系和传统纹饰中蕴涵着分形制图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外显与体现的成果,是生命力延续的媒介。人通过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部分地实现着理想目标,在生命力延续过程中完成着一次次的蜕变。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同时就是文化活动的大量存在。历史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恃其感性的活动及在此基础上累积演化的一定的理知行为,寻求着选择着未来的切近或迢遥的路程。人类正在不断增强着的主体意识的支配导向下,去实践并改造经验对象(依次递进的人化自然),最终与动物界脱离,走向文明的历程,迈向文化的阶梯。从而,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动及其体系便构成了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时代的文化,有着因社会内容的变动所带来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差异,又有承启文化发展、蕴含传统的内涵。这其中,哲学信仰、价值取向构成时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发展的中心轴和结穴点,附着于具体文化内容的文化诸形式便依此变化发展,并规定着它的目标和位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99-105
基于海权意识的有无,可以把中国海防分为传统海防和近现代海防,研究海防起源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海防问题。中国作为典型的濒海大陆农耕型国家,海防并不是随着中国境内政权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海防行为的发生地点(沿海陆岸/海岛/近海)、实施主体(官方海上武装力量)、时代背景与周边关系等三个要素出发,对明代以前传统海防起源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可以确定,把传统中国海防起源界定在宋元时代较为适宜。中国传统海防起源呈现出间歇性、渐进性、局部地区优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杨吉兴 《船山学刊》2002,(2):63-66,80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学派大都把道德阐述和道德建设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中心内容,因而各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德治思想。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主要包含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并构成我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时代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内容,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文学史时间问题,是打开文学史理论之门的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其中包含了文学史现象的所有现实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可以说,它的有机构成网络就是文学史本体的有机构成网络.它是一个包含“黑洞时代──星河时代”、“暂时时间──永恒时间”、“现实时间──审美时间”等一系列由宏观到微现、由现象到本质的不同层次的矛盾对立面的取代消长、互融互渗的复杂结构体。对于文学史时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揭开某些常识理论的迷雾,深入到文学史本体论深层,从而更有效地触及文学史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