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北方论丛》2002,(6):71-74
近代伊始,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首开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倡导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观念,培养了第一代新式知识女性和妇女运动骨干,推动了中国女界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因而在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作为教育救国思想与妇女解放思想相互激荡的产物,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铺设了平台,而接受或正在接受教育的女性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其演进的有生力量,两者构成良性互动。身处"最富朝气之省份"的湖南周南女校,集私立、女子、师范/中学多重属性于一身,所处环境、发展历程、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均独具特色,既可视之为近代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缩影,亦可视为近代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特定场域。  相似文献   

3.
近代湖湘女校是湖南妇女运动的滥觞和旗帜。她们既传承传统湖湘文化的精髓,又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理念:既培养了近代妇女运动诸多的先驱,又展现了近代湖湘女性特有的品性,从而在湖南乃至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相似文献   

4.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正平 《文史哲》2007,(3):127-134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封建教育衰败、瓦解直至被废除的历史过程中,教会大学所起的作用,总的来看,是加速而不是延缓了这个过程。对于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而言,教会大学以多种方式为推进这个过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那夏理女士于1872年在广州创办的真光书院,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其在真光书院里引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受过近代新式教育的女性,广东第一批女医生、女教师和女护士即出自该校。尤其是真光的毕业生中做教师的较多,遍布广东的城乡,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主流女子教育观,从清末维新派提出贤妻良母主义以来,虽然随时俱移地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但基本上始终围绕着妻职与母职进行阐述。清末的大多数普通女学堂都是把培养贤妻良母作为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时至民国,女子教育宗旨和制度不乏更新之处,但仍以清末以来的贤妻良母主义最有影响。新的贤妻良母主义实际上是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希望女性以现代的知识成为文化、道德和能力的结合体,但是对于女性基本角色的定位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指的是西方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十多所高等教育机构。自 1 9世纪 80年代起 ,教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 ,一般认为 ,受美国长老会差遣的传教士狄考文主持的文会馆 ,于 80年代开始进行高等教育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大学。绝大多数的教会大学是在 2 0世纪初以后正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 ,教会大学在办学目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并作为教会学校体系的尖顶而对中国的社会及文化教育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吉玲 《学术论坛》2001,21(3):94-97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男女平等"的三个递进阶段,完成了由"女性"的性别教育到"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不等于女子教育的实现,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会大学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新型建筑形态,是西方传教士与建筑师糅合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现代建筑样式,是中西文化双向成功交流的典范例证和有形史料。该建筑形态早期呈现中西合璧式风格,并逐渐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具有建筑学上的特异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教会大学建筑将西方的大学校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引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建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实践女学校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实践女学校清国女生部的创立,首开日本教育界正式招收清朝女留学生的风气.许多中国女子在国内女学尚未兴起之际,就读于该校,接受师范或工艺科教育.她们学成回国后,或从事师范教育,或创办女报,或成立妇女团体,倡导女权运动,有的甚至组织参与革命派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女子的觉醒、培养中国妇女界的精英以及对近代中国女子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中国,恣意破坏中国的文教机关.一时间,中国的中等教育蒙受重创.为保存教育实力,增进抗战力量,国民党政府勉力应变,建立国立中校制度,督行分区设校,力推职业师范教育,并积极救助由战区退出之教育员生.中国的教育基础不但没有因战事而动摇,反而在某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2.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转变入手,分析了新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学校德育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思维上的多重转向,即既要完成由近代向现代思维的转变,又要面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德育在塑造道德主体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要面对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学校德育中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5.
同辈群体文化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辈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一种方式.同辈群体文化的内容、性质、特征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品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同辈群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增加德育途径,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最早输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基督教会和传教士进行的。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介绍与传播,影响了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妇女风俗的改良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基督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妇女的处境。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天主教首先在广东的澳门建立了基地,进而深入肇庆、韶州和广州,然后在北京播种于宫廷、传扬于全国。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在基督教传教活动中起了特殊作用,一因广东具有优越的博采异域文化的地理位置和古老传统;其次由于岭南文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内引外联的开放性;再次,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在广东的居留与考察,为其了解中国国情、确立文化传教和结交上层、从而获得合法传教身份的方针提供了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期出版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纸载体出版物中,期刊出版的形式远晚于图书和报纸。由于期刊具有区别于图书、报纸出版的显著特征,使之很快形成与图书、报纸出版三足鼎立的地位。本文集中论述了近现代报刊出版的发展过程,包括科技、文艺刊物出版,从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的视角审视近代期刊出版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现代大学教育核心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些核心要素在现代教育以及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