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娟 《兰州学刊》2010,(7):169-173
文章主要研究“V—neg—V0”与“VO-neg—V”两种正反1"3句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正反问句中的“V—neg—V”是由基础形式的动词“V”带上能够恰当表达动词体的否定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构成。单音节动词重叠后构成的形式是“A—neg—A”,双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形式主要有“A—neg—AB”和“AB—neg—A”两种。“A—neg—A”和“AB—neg-AB”这两种形式与“A—neg—AB”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分别生成“V-neg—V0”正反问句和“VO—neg—V”问句。正反问句中的I范围内的标识语气类型的中心语Foc具有的特征决定了两种正反问句中的“V-neg—V”形式和“VO-neg—V”形式移位至Foc位置。正反问句的语气类型已经通过中心语Foc得到标识,所以正反问句不需要投射至C来重复进行标识。  相似文献   

2.
一一 J””””—”””’””””“”““‘一‘“”—””————””—”——””—”“‘———”“”y”-WrWW一一阿拉善盟清代召庙——延福寺@吉格吉德  相似文献   

3.
法哲学的伦理—经济生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寻找“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即它的基本概念。伦理—经济精神、伦理—经济意志、伦理—经济冲动、伦理—经济“冲动的合理体系”,就是伦理—经济“冲动的合理体系”的第一个概念基础。冲动追求满足“,幸福”就是作为“冲动的合理体系”或“一切冲动的体系”的“满足的总和”。“幸福”具有双重的法哲学本质:对冲动的自然力的驾驭;冲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幸福作为“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具有整体性和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有助于摆脱伦理—经济关系中的目的论困境和价值论悖论,实现伦理冲动与经济冲动“预设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来理解人类现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人类文明观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唯物史观“社会关系”辩证法,是马克思理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并创构人类文明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马克思超越近代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劳动原理及其“劳动—所有权”“劳动—财富”“劳动—教养”等文明叙事,确证了“劳动—资本”关系在现代市民社会的“轴心”地位和意义,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地位、本质意义和内在限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依据“社会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原则,提出共产主义文明的总体愿景。马克思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的人类文明观,是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主-动-宾”结构的多义性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除一般的“施.动.受”表义模式外,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使动”、“被动”、“为动”、“对待”等意义,不同意义类别的“主—动—宾”结构句可区分为主语是施事者的句子、主语是受事者的句子和主语既非施事者又非受事者的句子三类。  相似文献   

6.
伦理之“道”是体现在各种实存的伦理关系之中的“道”,随现实伦理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个体之“德”是不断获得与修正伦理之“道”的动态过程,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德性。二者的相互转换遵循“伦理关系—道—个体—德—伦理关系”的循环路线,群体与个体各自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道”与“德”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郭卫华 《中州学刊》2023,(12):105-110
通情达理可视为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精神逻辑。在“天—命—性—情—道—教”本体建构中,“性—情”通过通情达理贯通天道和人道:“通情”在己之好恶与他人好恶的理性沟通中形成共同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即“理”。“理”要获得现实性,又需要“达”的实践智慧。“达理”虽呈现为理性形式,但其实际展开中始终以理性和情感的互融为进路。由此,通情达理所展现的精神逻辑为:“理”从“情”出,“情”据“理”而通,“情”通则“理”得,“理”由“情”而“达”,并由此开辟了以克己、爱人和万物一体为核心的中国伦理精神传统。这一传统,为提升人性能力、培育向善的人性情感、促进内在道德与外在伦理有机统一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署最新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2002》(SSA“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2002”)和联合国编写的《人类发展报告—2002》(“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2”)的资料,介绍2002年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并且对“预期寿命”、“收入水平”、“老龄化”等各项因素与“退休年龄”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共同的文化根基是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是构筑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思想共核;大量“同源异流”跨境民族的存在是延续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保障;语言文字的“共性”是巩固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载体;华人“南移”所构成的“大华人”生活圈是发展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现实基础。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决定论”、“伦理气质论”、“道德立法论”,是20世纪形成的关于伦理—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具有共通的哲学特质:“原子的观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维”。它们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20世纪诸多文明疾痼像生态危机、价值霸权、文明霸权的形上原因。21的文明需要进行关于伦理—经济关系方面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个转换的基本内容是:由“原子的观点”到“实体的观点”;由“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由“本体思维”到“生态思维”。籍此,建立和确证文明体系的多样性,文明主体的实体性,文明合理性的生态辩证性。“伦理—经济生态”,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范式”;“生态论”,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理念”。  相似文献   

11.
“哈多”是赫哲—那乃族创始神话中的主人公,其他不同版本的神话中,“哈多”也称为“达赫苏尔—哈多”、“霍代”、“哈顿”等。在由赫哲学—那乃误视角剖析了“哈多”神话的创造生死、成就初始萨满母题之后,“哈多”神话对认为赫哲—那乃族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揭示。①由此,人们已经可以从神话比较的角度,进而考辨“哈多”神话诸异型的来源,从中发现世界诸古老文化对赫哲—那乃族文化的多种影响。归纳赫哲—那乃族众多的“哈多”神话,就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四型:A型,宇宙创始神话;B型,人类起源—创造生死—初始萨满神话…  相似文献   

12.
构建“学做合一”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及借鉴意义。运用“学做合一”理论,构建出符合广播影视类专业特点的“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诗歌创作功能由“辨妖祥”的宗教目的向“听于民”的政治目的的转变,构成要素由诗、乐、舞合一向诗、乐、舞分离的转变,创作方式由集体为主向个体为主的转变,导致叙事主体朝更加多元化、平民化方向发展,逐渐构成了“王—公—卿—君—大夫—士—平民—奴隶”多阶层形态,为后世“官方—士人—民间”三极审美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4.
基于梧州“岭南古代佛城”的文化定位和弘扬“牟子精神”,创议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佛禅及民俗文化资源相通的特色突出明显,以构建文化带的方式串接起来,可以促进珠江—西江水系地区及辐射地区,乃至海内外的佛禅及民俗文化的交流合作,并从文化和民间友好交流上对接与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姚门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曾亮(1786——1856)、管同(1780——1831)、方东树(1772——1851)、姚莹(1875——1852),是姚鼐门下四个“高第弟子”,人称“姚门四杰”。他们主要活动在鸦片战争前后,所以,“姚门四杰”也可视作近代桐城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他们四人,尽管也都高举“程朱义理”的旗号,但究其言行之实质,并不都与当时社会变  相似文献   

16.
—南一乐秘碎跟暇福层强美山气井下作美卜攫雁孽圈一 w+armx~”“4- 凋怪 b 0 。 】 乙俐狐删腑——靴g仰哪m叩抛悯獭罚仰松用W包9 什 厂一 用酬化/D回,风’川回回回刚圃 W四叭””q们ho幼则D BWy 川 大乒一 回回回回h【掰I士W”W。、。。yXlb6jotj4kktNW’ffewl WNj、4WW~W_.oj-e3-allm-l--“—,J--m MWWW”pWNfoeNW—””—“‘一”““”””““““——”—”[bendk”WM ——。—H。M—。MWthW、“--b” 闻京犯辟跟瞩是江厮省重剿有色金圈赐山,位皮南京币串部檀霞山圃景圃,儿 瞩层江,南靠僵辔跌蹈膜,水陵灭通十分蜃利…  相似文献   

17.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代表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乔伊斯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主人公斯蒂芬·戴达罗斯“在家—在路上—艺术”的人生历程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观“存在—此在—诗思”的准确表征。“家”是起点,“艺术”是终点,但探索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永远都是“在路上”。在经历了之前的歧路和绝路之后,斯蒂芬最终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即“常路”,以“诗思合一”的态度来直面人生,来认识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8.
从过渡期平衡向市场经济循环转变时的暂时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将当前的变化与历史情况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的周期循环,以1998年为界分为二个过程:1、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拉动经济过“热”增长—基础产业“瓶颈”制约发展—采取“紧缩”经济政策;2、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引起经济增长下滑一基础产业产品“积压”一采取“扩张”经济政策。其中,在第一个过程里经历了四个短暂上升和下降的经济波动:1978-1980,1980-1983,1983—1991,1991—1997,历经了“五五”,“六五”、“七五”、“八…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河北工程大学以专业认证牵引、产教融合赋能,坚持立德树人,贯彻OBE理念,构建并实践“‘1-3-14’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产业需求,坚持产出导向,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对接产业”为教学主线,以“师资队伍—资源建设”为根本,以“课赛一体—‘五育’并举—创新创业”为依托,以“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质量文化”为重点,全面塑造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实践表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合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五度"不断优化的态势,为相关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南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的发展模式变迁经历了双重循环,传统“苏南模式”变迁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经历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当前,“新苏南模式”的第二重循环尚未完成,制度均衡局面的形成还有赖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苏南地区政府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新苏南模式”:改革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构建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