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江淮论坛》2001,(4):87-93
针对杜牧等人对李贺诗歌“少理”的批评 ,指出李贺诗歌自有其独特的“事理”、“诗理”在 ,即有着表面上“欠理”、“反常”而实际上“合道”的所谓“悖理”现象 ,这是诗人创作上求新求变、求奇求险的反映与体现 ,是诗人审美感知时的知觉变异 ,是对艺术构思、表现的艺术变形 ,是形成其诗歌奇诡诞幻独特诗风的重要原因 ,具有一种“离形得似”、“无理而妙”的特殊而神奇的艺术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中唐众星堆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塞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子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怪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  相似文献   

3.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以真善美相统一为其正宗,而且形成了一种“喜单纯、明朗、反繁芜、晦涩的特点.”(李春林《东方的狡黠》文艺报87.8.22)可是到了唐中叶以后,却出了一个“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的诗人李贺,且其诗“辞尚奇诡”,不仅晦涩难懂,而且“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他因此被人称为“鬼才”、“鬼仙”、“诗鬼”.鬼者,阴气之所结也,若通读李贺遗留下来的二百余首诗歌,确乎有一股凛凛然  相似文献   

5.
<正> 不管是毁,还是誉,韩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舞台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这一点己经无人怀疑.“韩昌黎体”这个名称的出现,就是证明.诚然,韩愈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韩昌黎体”不主一端.但是,作家的个人风格,作为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表现,总有它的基本倾向,它的大端.韩愈诗歌风格的主要方面,叶燮在诗论中已经指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力大”、“思雄”是韩愈的创作个性,也是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后来,赵翼更加明确地指出:“昌黎自有其本色,仍在‘字从言顺’中,自然雄厚博大.”“雄厚博大”,这是韩愈的旗帜.他正是以这种风格,在流派纷纭、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成为后代诗人仿效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论李贺诗歌“师心”的创作倾向李军作为人学的文学,是人们内在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作家心灵的外界投影。作家创作就是抒发其心灵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特殊感受和独特体验。李贺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写心态,可以说是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再现,带有鲜明的“师心”创作倾向。王世贞...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歌表现出一种“不使人易窥其意旨”的神秘美 ,这主要表现在梦幻性、象征性、错觉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等方面 ;构成李贺诗歌神秘美的成因主要有 :尚奇的审美意趣与创作心态 ,创作中的无意识 ,直觉化的感受事物的独特方式 ,追求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等。  相似文献   

8.
李贺,中唐诗坛的一颗彗星,以他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着重阐述李贺诗歌这种虚荒诞幻的风格给我们带来的瑰奇谲怪之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唐众星璀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的诗作卓然独立,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调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有时几乎超出了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讥”.刘开杨先生则说:“余以为长吉诗多佳句,然短于篇法,……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诸多诗评家都关注到了中唐诗人李贺诗歌中具有"艳"的风格特征,并构成了李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流风格。然而在众多的批评观点中褒贬赞毁各持己见,有的盛赞为天地奇彩,有的大加肯定,有的不乏贬损。本文在历代诗论中擘肌分理出各论主旨,耙梳厘清出其诗"艳"所具"侧艳"、"幽艳"、"古艳"、"怪艳"、"冷艳"等内蕴,明确"艳"之风格乃李贺风骚独领,历久不衰,成为了一种艺术典范,为后世所宗。  相似文献   

11.
宫体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它体诗兴起于南朝文坛的新变之风。其实,当时的宫体诗人也是新体诗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而他们自觉创制宜体,也是当作诗歌新变的一条途径。陈代的姚察就指出:“(徐油)属文好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①今人孙康宜教授也说:“萧纲和他的朋友将他们的宫体诗创作称为一种‘新变’(innovation),或许,这是指宫体诗创作是一个与几十年前的声律新变(山etonalinnovation)同等重要的诗歌运动。实际卜.‘新办’R几乎成为富仕达例作的杯志。”②宫体诗大都声律协调、体制短小、文辞华…  相似文献   

12.
<正>唐代诗坛上出现过一个超绝尘寰、迥异常人的天才诗人。他是唐宗室的后裔,但家世早已衰落;他有“拿云”之志,却一生困顿沉郁;他大器早成,但疾病缠身,生命短促;他生如流星之迅忽,但他的诗却流芳千古,生命不息——他就是李贺,人们称之为“鬼才”的李贺。在李贺短促而充满痛苦和苦闷的一生中,他以其特有的灵智、特殊的精神状态创作了众多神奇瑰丽、异彩迸现的优秀诗歌,使中国诗坛激起了无边之涟漪,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长期以来,由于李贺的诗素有“奇而入怪”、“失于少理”、“虚荒诞幻”的实誉实毁之称,因而学术界仅注重了  相似文献   

13.
晚唐时代,文人心态内敛,艳情题材增多,诗歌中产生了细美幽约之作,这种细美幽约的风格更适于在词中表达.在温庭筠之前,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了词化特征,至温庭筠诗中,尤其是其乐府诗中,在造境、题材、语言、词境上也出现了明显词化倾向.温庭筠将作诗之法引入作词中,并首次大力作词,遂大启词端.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首倡以“境界”论词之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境界”实为王国维文学思想体系中之重要艺术概念,为王国维文学批评理论之核心。在“境界”这一艺术概念之下,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问世之后,称道其语言者,不乏其人。有言其词新韵幽者:“新词不让《长生殿》,幽韵全分《玉茗堂》”;有赞其香艳者:“浓香绝艳知多少,不及兴亡扇底传”;有称其清妍者:“阙里文孙正乐年,新声古调总清妍”;有夸其新奇者:“所谓‘全秉巧心,独抒妙手’,关、马能不下拜  相似文献   

16.
释“汋”     
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鼎中,有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蒦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汋”字音义,说家纷纭,迄无定论。张克忠《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云:“古书汋、酌通用.意为斟酌,衡量、审识。”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云:“‘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云:“‘汋’字殆是‘没’字省文。”容希白先生《金文编》四版稿本亦释“汋”为“没”。  相似文献   

17.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18.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19.
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杰出诗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特色。李贺就是这样的诗人。他从屈原以来的诗歌中吸取精英,但又不肯踏常袭故,总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新颖独具的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反映复杂的客观现实,寄托自己的爱憎之情。他的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多样而独特的主题,而且形象生动,语言劲挺,“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旧唐书·李贺传》),  相似文献   

20.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