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钓鱼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手段,到今天其已发展为三种形态,即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形态之外,又发展出既为得鱼又为娱乐的形态,以及只在乎钓不在乎鱼的形态.与此同时其功能亦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即由单一的谋生功能发展到谋生、娱乐、休闲及增加人类各方面的丰富性等等这样复杂多元的功能上.钓鱼活动的这种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尤其钓鱼活动还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大层面上的文化意义,并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而其在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研究和现代人类生活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文化的变迁,都是来自文化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迁既有形态、内容等方面的变迁,还包括深层内涵、社会功能的变迁.随着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外部世界对纳西族本土文化的不断介入,纳西民歌活动的文化场域也较之过去更加错综复杂,因而纳西民歌的本土音乐艺术形式及其功能也产生了一些变迁.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的进入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社会,对民俗文化也产生了影响.文章从民俗文化的扩布性与传承性阐明现代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雪顿节作为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宗教节日随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迁.改革开放以后,雪顿节由宗教的“小文化”向集表演、商贸、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大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5.
自"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到"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并进行国家政权建设的阶段,再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跨境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历史进程中,其组织的主要原则也发生了由民族原则到政治原则,再到经济原则的历史性变迁.民族原则在这一历史性变迁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少数民族应对生存空间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生存策略,这三种原则在演变的纠结、裂变与冲突中,正在实现不断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独龙族世居独龙河谷两岸,自元代有最早记载开始,以其特殊的地理、生态、人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作为我国“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对学术史深入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历史考证、民族学研究成果和团队田野调查,将独龙族由元至今七百余年分为四个时段,进行了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基于文化的现代性理论探讨了不同变迁阶段的文化特征.认为,这个长期受高山峡谷阻隔、隐世而居的民族,在从漫长历史长河走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应变到思变、由被动到主动的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旅游发展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带来的影响、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实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卑南族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家"入手,考察了自1895年日据时期至20世纪末期这一百多年间卑南族社会文化的变迁历史,说明卑南族社会由"双边继嗣"取代"两可系继嗣"是卑南族文化的一个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经历了高度政治化、国家引导下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博弈中变迁三个阶段.国家、壮族民间社会和市场三者间的互动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的变迁过程,三者的互动关系不同,壮族民间文化的实践方式和存在状态亦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在国家和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同时,回归壮族民间社会在壮族民间文化中的基础和载体地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生态移民作为公共政策,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和适应过程.本文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适应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和 1 998年间 ,笔者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的“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项目 ,到广西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爱善村那善屯进行田野调查。其间有幸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婚礼 ,豁然感悟到族际联姻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结果 ,又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原因。那善屯现有 1 4个姓氏 ,1 54户人家 ,是一个至少有了 2 70年历史的壮族自然屯 ,长期与汉、瑶民族杂处。在同一个行政村 ,那善北约 2公里的囊混、北约 3公里的尾寿、北约 5公里的平凉、东北约 3公里的可立、西北约 2公里的囊许、西南约 1 .3公里的那柴是瑶族…  相似文献   

13.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人们生活文化共同体,民族群体具有语言、地域、经济和通过文化表现的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中民族关系逐步构成,作为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交往包括民族之间接触、交际、联系、协作等,是一种同时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整合的过程.民族关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不断变迁.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姜家营村的考察,来探讨民族关系的变迁对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 ,通过对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现状的描写及对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引起某些民俗变迁的研究 ,认为 :回族妇女在由传统单一的性别角色 (家庭主妇 )向家庭与社会二重角色的转变过程中 ,引发了自身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又是导致回族社会中某些民俗变迁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朝统一新疆之前,新疆地方缺乏实现社会政治统一的政治组织力量。经由清朝统一之前各方势力的胶合、博弈,再到清朝统一、反清运动与建置行省,新疆社会治理的变迁趋势由分散型权力格局、多族群分而治之而走向治理同质化,这是一个逐渐实现统一与稳定的历史过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力量对于新疆地方治理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分散而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不利于新疆社会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甘南藏族部落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些民族区域可能会长期延存,从形式到内容虽历经变迁,但终究还是部落;甘南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部落形成和巩固相始终,部落既是"自组织"又是"他组织",部落与国家、血缘与地缘、政权与神权的多重矛盾与统一,为部落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部落的"壳"已被打碎,但长时期形成的部落历史积淀沉重而顽固,当相对容易的社会革命已经完成和技术移植缓慢进行时,我们发现社会改造极其困难,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遭遇到了有形无形的诸多障碍和自觉不自觉的顽强抵抗,如何推进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客家菜馆的变迁反映出战后香港社会的文化发展和饮食方式的变化,它是洞悉传统习俗和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时一个重要参数,对客家菜馆的研究有助于说明香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一 风俗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窥测这一民族、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一个民族、国家风俗文化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也就成了研究这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