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媒介权力与司法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因其传播的工具性资本而拥有一种软权力得以与其他社会权力相抗衡。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党政喉舌和舆论工具,带有更大的权力效力,从而能够对司法进行有效监督。媒介利用掌握的传播"话语权",并通过"议程设置"、"把关人"等运行机制,对权力对象的活动实行监控。媒介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合理的监督有助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及透明度;而监控不当与超载越权则会影响司法公正。我们应该保证司法和媒介在体制上的独立,以实现媒介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与权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手段,它还是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传媒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权力这一桥梁来实现的.媒介权力的实质是物对人的控制,它有着自己的主体性特征与来源基础.媒介权力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停地发生转移.如今,媒介权力体现出由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向"科技话语"和"消费话语"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兴媒介的出现,通常会引起一种"新媒介贬损"的社会现象。尽管贬损的对象随时代而变,但其所使用的话语却存在一种重复性,通常表现为宣称新媒介会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导致文化的崩溃或堕落、使人丧失了某种崇高价值等等。媒介作为一套社会文化制度,其建立、巩固与衰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以文化论争面貌出现的"新媒介贬损",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游戏":新媒介出现后,社会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被打破,出现旧有文化权力的"统治焦虑"和新兴文化权力的"上升欲望",而对媒介的贬损与褒扬实质上是不同权力主体对媒介文化资源进行争夺与守御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5.
权力是由特定主体在法律认可的职责范围内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实现管理需要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方凭借其控制和支配的,而为另一方所必需的某些社会资源,以实现单方面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财产关系与其它支配关系的能力.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因素与权利因素交错主要表现为侦查权、公诉权、审判权、监督权等以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这些权力因素和权利亦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权力或权利的属性和特点,只有通过构造一种所谓"双向一体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体系和建立权利对权力的限制关系,并将其纳入到一种程序化的建构之中,才能彰显其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以实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论题迄未进入中国法学的主要研究视野,这同中国的旧有传统和学术方式颇有关联。西方自希腊以降,一直以权力论题为学术和实践的双重主旋之律,权力界说驳杂而富足:有罗马人的"能力说",霍布斯的"因果关系说",韦伯的"可能说",伯特兰·罗素的"结果说",萨托利的"力量说",还有迪韦尔热的"影响说"。考察古今权力现象和权力界说,权力实际是一种具有支配性力量的社会资源。权力能为人们带来好处,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对社会主体和其他资源发生影响;权力体现主体之间和资源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以直接强制性为后盾。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它能充分显现正面价值;在落后昏暗的制度下,它会弊病丛生甚至肆意为虐。人注定要过社会生活的本性使人们无法与权力脱离关系,人在多数时候都处于权力的网络之中和权力的支配之下。权力握于谁手,意味着他与相关的人和组织形成什么样的连带关系,意味着什么人可以获取何种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7.
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也是最善于利用媒介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传播人。只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传播的权力与责任以及传播的权利与义务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垄断了传播权,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夺了传播权,日渐沦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传播主体的全面回归创造了条件;而到了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集传、受于一体的电子媒介人。电子媒介人的全面崛起,打破了过去那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也使普通大众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人不仅成为新的认识主体,也成为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成为新的生产劳动实践主体,也成为新的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和新的伦理实践主体。作为新的传播主体,以电子媒介人身份生存的社会公民的主体觉醒及其主体地位的回归,使传播素养的自觉提升成为每个人的人生课题;而要使数字环境下新的传播道德构建成为每一个传播主体的伦理自觉,就必须重视传育这一事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8.
科技权力是国家在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影响、调控、支配科技的能力和力量。它不同于科技权利,本质上属于知识权力,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关键性和变动性特征。当代国际科技权力呈现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中心-边缘"格局。提升中国的科技权力,必须明确政府在提升国家科技权力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增强"科技权力是国家的一项决定性权力"的自觉意识,坚定提升国家科技权力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实施"科技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大众媒介之于武术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新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构形力量。媒介武术是这一过程的集中反映。准确、全面地认识武术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需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媒介逻辑;媒介逻辑是一种裹挟着商业利益的制造神话的非理性逻辑;武术文化符号进入大众媒介转变为影像消费符号,其更多的是遵循媒介的逻辑而非原有武术文化本身的逻辑。理解媒介的这种符号生产特性,把握好武术文化和媒介两种逻辑,才能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传播武术文化并认清其对武术文化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权力"是网络空间权力的新形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它与现实权力无法割裂。网络权力不仅作用于虚拟空间,在现实空间中也具有巨大影响力;对现实权力的影响加以移植,可以使之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权力效力。在二者的互动中,依靠对应的转换策略,网络权力和现实权力能够得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体现在现实权力的网络映射和网络权力的现实运作两个维度。互联网带来了"社会扁平化"的可能,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权力存在摆脱寡头规律的可能,网民的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模式的网络权力转换实践,将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变迁的强大的向上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2.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媒中,持有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大多不可能脱离其生长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媒介女性话语有益于我们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话语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女性在媒介中的生存环境、性别呈现与传播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与现代的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与遮蔽,挖掘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渊源。在对不同文化性别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媒介性别话语蕴藏的深沉文化含义,从而构筑女性自己的媒介文化和话语。  相似文献   

14.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崛起的文化范式,实质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与过程,它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进化息息相关.大众传媒与中国启蒙运动的关系经历了建构时代与解构时代的更迭.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行,大众媒介在对启蒙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它将迎来一个传媒英雄协同思想大师为主体、多向传播、多元共融的温和的启蒙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恶搞"文化的流行,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大众媒介的发展为"恶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市场需求,但同时媒介市场化也为"恶搞"文化的未来抹上了一层阴影.文章主要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研究"恶搞"文化繁荣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传播社会性别文化过程中,具有导向性、教育性、协调性、舆论监视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当前,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构建先进的性别平等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丰富内涵的阐释,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丰富内涵的阐释,则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消费主义作为 2 0世纪西方出现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 ,不仅影响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形态 ,而且作为全球性文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正迅速进入中国媒体并产生影响。符号化消费扩展了消费的目的和意义 ,但这种由人所创造并赋予意义的消费方式也只有适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当代媒体既承担传播消费文化的功能 ,更要担当社会稳定的重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