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而在大城市近郊区,其产业发展、劳动力状况、就业问题等由于受到大城市影响,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特点。近年来,新都区随着成都市城  相似文献   

4.
5.
解决和妥善处理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矛盾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业工作的基本内容。目前,我们面临的总的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失业率居高不下(当然某些特殊行业和高科技人才如IC人才却供不应求)而这部份人是社会就业工作的主体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鼓励、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愿组合就业的政策基础上,社会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好就业指导,疏通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使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矛盾趋于比例性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6.
7.
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业优先兼具经济命题、政治命题、社会命题属性。通过梳理中国就业优先战略三个时期的演进历程,综述学术界关于战略实施的原因、内涵和其它考量,本文发现就业优先可能只有进一步明晰其阶段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9.
10.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其效应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推动西部地区的就业增长。本文利用1990-2012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级面板数据,以产业经济发展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同时评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差异。同时,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动态发展,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具有阶段性。从未来发展看,须重视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有效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西部地区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促进西部地区的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1.
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二五"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主要面临着经济增长减速、工资水平提高,以及扩大内需和提高汇率形势下增加就业的挑战。因此,要努力做到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要发展新型产业增加就业、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城镇化拉动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同时,还要在现有积极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由上升转为稳定 问:长期以来,国家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人仍觉得就业越来越难。怎样评价目前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3.
剑阁县就业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狠抓农村劳务开发和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使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3月30日,就业优先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小建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就业改革发展之路之所以能在重重压力下走得较为稳当,保持  相似文献   

15.
《劳动理论与实践》2010,(4):F0002-F0002
崇州市坚持把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就业优先战略取得新成效,创业型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全市65个社区总体保持了比较充分就业,五类重点人群就业稳步提升,灾区失业人员实现异地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2010年,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我国就业市场呈现继续向好的态势。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同比仍有较大幅度增长,三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就业任务极其繁重,要把就业作为宏观经济发展优先的目标,必须做到:一是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格局,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三是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速度,进行宏观调控要防止失业风险;四是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五是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