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 ,加速中国经济的腾飞 ,必须把人才流动和培养问题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人才的选择行为。以天津市的北方人才市场为代表对人才的流动状况进行典型分析 ,流动人才学历高、年龄以 35岁以下青年人为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人才的求职意愿与收入、福利待遇及工作条件密切相关。以抽样调查资料为代表对天津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状况进行典型分析。收入水平是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 ,争取专业对口、发挥个人潜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人才资本作为桥梁,遵循“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 C?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将人才集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以1982-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的数据为基础,计算人才集聚度,并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存量,采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分别为17.64%、12.28%、10.59%,其人才资本贡献率依次为36.46%,61.28%,38.49%。可见,人才集聚与人才贡献率并未呈现严格的正向变动。最后对此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人才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和“引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一些省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处于全国的前几位,但人才大省与经济穷省却相伴而随。其根本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完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甚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资本结构。文章以西北地区人才资本的“梯度流”与“逆梯度流”及“人才高消费”现象作为切入点,探索了西北地区的人才资本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剖析。  相似文献   

4.
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时代特质与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玲 《西北人口》2010,31(2):113-118,122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是知识社会的时代诉求。是高校外语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我国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分层次特色培育模式及其未来走势.把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外语人才定位为高校外语教育的永恒追求。高水平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由高校外语教师“我”系统的白循环机制和“我-你”世界双轨互动运行的外循环机制组成的双轮驱动机制.是高校外语教育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人口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做阶段性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初期,年轻的就业人口结构为产业结构演进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粗放式的产业发展形态和对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与劳动力老化的现实形成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结构的演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劳动力素质尤其是老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这种延缓作用大大减弱。当前阶段我国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方向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契合,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老龄化带来的副作用还将不断减少。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无须过度悲观,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是对产业本身进行优化升级。企业应改变用工模式,调整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增长;政府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抓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其知识的掌握、创造和利用水平,新经济人才已经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引擎。我国是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不足,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面对人才大战的严酷形势和我国对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对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以及适应新经济时代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思信 《西北人口》2005,(4):30-32,36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才严重流失,“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极其稀缺,难以为西北开发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加快西北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实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资源 ,其价值的实现在于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正确的引导 ,而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忽视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人才市场现状 ,对人才实行高消费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科技、产业创新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目前国内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也尚处于积累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化的经济建设需要国际型的人才.本文就新形势下中国对海外人才的需求背景以及引进海外人才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外企与国内企业的人才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外企与国内企业在对非常有限的人才资源的竞争上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本文通过理论 ,特别是实证分析 ,比较了外企“人才本土化竞争战略”与国企“人才国际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本文特别强调了企业人才安全的重要性 ,提出了国内企业与外企人才竞争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和构建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为实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发挥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核心作用,合理制定人才竞争和发展战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科学的人才观与人才评价、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化研究的意义、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辽宁人才资源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力外流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按照智力流动的规律,中国将进入智力回流期,但智力回流的机制不会自动生成,因此,积极探讨智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弄清智力回流的状况及其引致机制和相关政策支持系统,对加快智力回流的步伐,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金融的发展与振兴关键在于金融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应用型金融人才是金融人力资源的基础,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快发展应用型金融人才、生成金融人力资源的一条捷径。目前,区域金融人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限制,普遍陷入萎缩与停滞不前的困境。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这一特殊领域内,要不断融入创新、创优、创业的理念,进而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突围和跨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对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并据此提出增强西部对人才吸引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何瑛  马涛 《西北人口》2001,(3):51-54
本文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才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人才总量及相对存量、人才的地区分布、人才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科技、教育(主要是师资)状况的分析,就我省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将成为 2 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 ,知识经济在主导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规律、财富的源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更为重要的是 ,知识经济是依托人才资源发展的经济 ,具有人才资源属性 ,即它是人才密集、人才创新和人才协作的经济。因此 ,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影响女性人才埋没的经济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女性人口占全部人口的 1 / 2 ,但女性人才资源却十分贫乏 ,其原因有社会和自身两方面 ,致使在现实中仅有极少数女性人才脱颖而出 ,而相当一部分女性人才则被埋没 ,使其学识和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导致女性人才资源浪费 ,这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 ,研究女性人才埋没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对女性人才埋没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开发女性人才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